且不說大燕皇帝安祿山如何,只說大唐皇帝李隆基倉惶南逃,兩天後來到馬嵬驛,在這裡又發生了一場撲朔迷離的宮廷政變,史稱馬嵬兵變,幕後的指使者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歲了,立為太子已經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寵幸武惠妃,聽信讒言殺了三個親生兒子,原忠王李亨也險些遭殃。武惠妃死後他被立為太子,戰戰兢兢過了這麼多年,對父皇以及朝中權臣早有不滿。
安祿山反叛之事,李亨認為自己早就提醒過父皇,父皇卻未能阻止,已經不適合再掌大權,該自己上臺了。他知道禁軍中深恨楊國忠地人不在少數,此為軍心可用。等逃出長安之後,這一天夜間,李亨命東宮宦官李輔國密招禁軍統領陳玄禮,策劃以除掉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兵變。而此時李隆基還矇在鼓裡。
此番南逃,隨駕地不僅有禁軍和大臣,還有各屬國的使節。第二天早上開飯地時候,二十多位吐蕃使節去找陳玄禮要吃地,陳玄禮卻說沒有,讓他們去找宰相楊國忠。
馬嵬驛旁有一座沉玉寺,是玄宗臨時安身的行宮,這一天楊國忠剛剛走出佛堂上馬,就被一夥吐蕃使節攔住,圍著他要吃的,情急之下說話嘰裡咕嚕夾雜著番語。還沒等楊國忠答話,寺外職守的禁軍就大喊道:“楊國忠串通胡番謀反!”一箭射來正中馬鞍。
楊國忠受驚落馬,急忙逃進馬嵬驛,被羽林軍追上一刀砍死,士兵接著殺了楊國忠的姐姐韓國夫人、妹妹秦國夫人以及妻子家眷。御史大夫魏方喝止禁軍,也被殺,左相韋見素被打地頭破血流,陳玄禮及時現身約束士兵才救了他一命。
殺楊國忠只是第一步試探,一旦成功見軍心可用。陳玄禮就開始了第二步的逼宮,率軍圍住了沉玉寺。喧鬧聲驚動了李隆基,問左右發生了什麼事,門外有人稟報楊國忠謀反被誅。天子大驚失色但已無計可施,派內侍高力士宣旨請軍士退下。羽林軍不退,李隆基只得親自出門安撫。
見天子到來,陳玄禮下馬跪拜道:“楊國忠謀反,已被誅殺。其妹楊貴妃不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割愛,將楊貴妃處死。”
李隆基晃了晃,若不是高力士在一旁攙扶,他差點軟倒在地,僅僅幾天功夫,堂堂的萬乘天子竟淪落到如此地步,眾叛親離。竟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李隆基良久不答話,而陳玄禮跪地不起,場面就這麼僵持著。
李隆基還想維護天子地尊嚴,最後拄杖道:“朕自會處置!”轉身走進了沉玉寺,而大軍仍圍在寺外不退。旁觀地大臣也看清了形勢。京兆司錄參軍韋諤追進寺中勸道:“今眾怒難犯,安危只在旦夕之間,願陛下早做決斷。”說著跪在地上向李隆基連連磕頭。
等韋諤抬起頭時,只見頭髮花白的皇上早已淚流滿面。口中喃喃自語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李隆基心裡很清楚,楊國忠並無兵權,在如今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造反。同時他也明白有人嫉恨楊國忠,一定要殺之而後快,可惜這些話他說不出來。為形勢所逼,士兵不聽自己的號令,他不得不承認楊國忠謀反。既然如此,只能辯解楊貴妃並不知情。
高力士勸道:“貴妃誠無罪,但楊國忠既誅,眾將士怎會安心讓她侍奉陛下左右?將士安寧,陛下才有安寧。”這話已經很露骨了,眾將士擅自殺了楊國忠,怎麼會留下楊貴妃呢,難道還等她將來報仇算帳嗎?李隆基要想自保。只能順應眾人之意。
李隆基萬般無奈。命高力士將楊貴妃牽到沉玉寺後院一棵梨樹下,賜一丈白綾自縊。楊玉奴時年三十八歲。這些年養在深宮仍是花容玉貌,玄宗倉惶出逃仍帶她隨行,可見恩寵未減。
可憐楊貴妃直到高力士捧白綾而來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眼淚如斷線的珍珠撲簌簌灑落,全身都在發顫,扶案問道:“天子何在?”
高力士不敢抬頭,低聲答道:“山河破碎,天子無威。六軍逼宮門外,貴妃娘娘莫要怪罪。”
正在說話間,高力士耳中突然傳來細細的卻又很清晰的聲音:“高力士,你將親手縊楊妃,請聽我言。”他吃了一驚,抬頭轉身望去,那個聲音又說道:“莫顧盼左右,我非你所能見,按我說的做就行!”
高力士縊死楊貴妃,玄宗下令將屍身抬到佛堂中,讓陳玄禮等將領前來檢視。陳玄禮等人脫去甲冑叩頭道:“臣等為社稷大計,誅殺楊逆,未尊聖旨,請賜矯制之罪。”
李隆基只能安撫道:“朕識人不明,以至今日之亂,欲往蜀地重整軍馬平叛,爾等皆國之志士,應加爵賞,何罪之有?”
眾將士一齊拜倒高呼萬歲,天子命高力士草草掩葬楊貴妃,默默灑淚不語。眾將士整頓軍馬繼續護駕前行,這場兵變告一段落。然而離開馬嵬驛還沒有多遠,當地地一夥鄉紳跪地攔駕,代表“百姓”請命,請求留下皇太子李亨率軍平叛,羽林軍眾將士也跪地請求陛下從百姓之請。
一見這個場面,李隆基已心知肚明,這分明是太子一手安排地,就是要奪權將自己架空再一腳踢開。但如今將士之心已隨太子,也不可能再聽李隆基的號令了,如果李隆基繼續掌權,將來翻過身來平定天下,這些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安危,只有擁太子上位才能保住身家。
李隆基無奈,只得留下太子,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軍平叛。李亨率領羽林軍大部與父皇分道揚鑣,北上靈州收攏西北邊鎮軍馬去了。而李隆基在一隊禁軍的護衛下,繼續南行入蜀,於七月二十八日到達成都。
李隆基在大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逃離長安,六月十四日到馬嵬驛遇兵變縊殺楊貴妃,隨即遭遇太子奪權。李隆基做為一代盛世帝王,並不安心被兒子擺佈,南行途中的七月十五日,他做了最後一次掙扎,下了一道詔書,史稱“分制詔”。
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至靈州召集西北邊鎮軍馬,南取長安、洛陽。
命永王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沿長江而下,沿途招募士卒軍馬、甲仗糧草,北上平叛。
這是分兵兩路的戰略,而以當時的形勢看,北方戰亂南方安定,另派永王經營長江流域,也是為防止黃河流域戰事不利所做地長遠打算。李隆基還有些不甘心,並不想這麼快就退下歷史舞臺地最高峰,還想玩諸子、諸將制衡的帝王術。
可惜這一道分制詔下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