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武俠修真 > 靈山 > 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第1/2頁)

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八仙過海之時,不知人間已大亂。

梅振衣當年帶走了楊玉環,而李隆基將壽王妃楊玉奴接進宮中冊封為貴妃,盡極寵愛,沉迷於聲色之娛怠於政事。內用權臣李林甫、楊國忠,外放安祿山做大。而安祿山與楊國忠將相不和,互有疑忌之心。

楊國忠就是楊貴妃的堂兄,歷史上的楊貴妃叫什麼名字其實並不清楚。《新唐書》與《舊唐書》兩部史料中根本沒有記載,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也沒有提及。只是在她被賜死百年之後,文人的野史雜記中杜撰“楊貴妃小字玉環”流傳後世,梅振衣穿越前聽到的自然是楊玉環的名字。

唐代也有文人記述“玉奴,太真小字也”,也許是因為玉奴這個名字不如玉環好聽,後世文人寧願引用楊玉環之名。千年流傳究竟是怎麼回事,恐怕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梅振衣都說不清楚。

唐代疆域廣闊,各族雜居融合,盡顯盛世懷柔胸襟。唐初時因連年征戰開疆擴土,在各地實行府兵制,極重京畿與各州府政權軍事。到了開元年間,承平日久國中無事,只有邊疆時有襲擾,大唐於邊地設十兵鎮,每鎮節度使或經略使兼管數州行政、財稅、戶口、土地、軍事大權,漸漸形成了外實內虛的格局,成為了中央政權的隱患。

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關係極為親暱,也有點亂,玄宗也過於重用和信任能征善戰的安祿山,任命他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大唐五十萬邊軍中,有二十萬由安祿山指揮,而且是經歷戰陣磨礪最精銳的部隊。與此同時,長安一帶的京畿守軍卻不滿十萬。

在這麼一種形勢下。稍微有點野心的人,恐怕都會生出別的想法來,安祿山一直在招兵買馬壯大親信勢力。

河西節度使王忠嗣與宰相楊國忠先後上告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只推說不信,史上記載李隆基晚來昏聵,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李隆基做為一代有為英主,真的就這麼完全糊塗了嗎?李隆基此時已經有些看出來形勢不對了。但是養虎已成患,處理起來十分棘手。

李隆基此人號大喜功,安祿山確實軍功卓著,是在天子寵幸之下一手提拔起來的,若無據說此人謀反,豈不是在打李隆基自己的臉?另一方面,大將擁重兵在外,別人怎麼議論都好說。若是有人上告邊將謀反,天子直接就點頭說一句“我信”,只要傳出風聲,恐怕真得將邊將給逼反了。

皇太子李亨也上奏說安祿山有不臣之跡,他可是未來的國君。李隆基也考慮處置這件事,聽從了宰相楊國忠的建議,招安祿山入朝覲見。

如果是你領軍在外,擁有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實力。朝中有人彈劾你有謀逆之心,你有什麼選擇?無非兩條路可走,其一就是以實際行動表示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這兩條路的結果都很難測。安祿山首先選擇了第一條路,他接到詔書之後,立刻飛馳進京。

楊國忠曾對天子說過,若安祿山想造反必不敢來。結果安祿山真來了,搞得他很尷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進京拜見天子哭訴:“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節制,恩出常人。楊國忠妒嫉,欲謀害臣,臣死無日矣。”

李隆基好言勸慰。並重加封賞。加封他為尚書左僕射,又蔭封其子。多賜房宅、田地、奴婢,恩寵依然如故。這年三月安祿山離京回范陽時,李隆基親自相送,臨別還把御衣脫了下來披在他地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的感人場面!

歷史翻到了這一頁,有人也許會問,假如把安祿山殺了或者找個藉口把他扣在長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亂呢?李隆基動沒動過這個念頭,宰相楊國忠與太子李亨有沒有過這個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當時的形勢推演,若真的把安祿山給殺了或關起來,最大的可能恐怕會是另一個結果——這場反叛會提前到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與部將史思明等,各懷野心都不是省油的燈,若安祿山陷於長安,這些人極有可能會立刻起兵。而當時安祿山畢竟未反,也沒有任何反叛的直接證據。

李隆基選擇了安撫安祿山,以求緩兵之計。這是無可奈何地明智之舉但絕對稱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確實怠政昏聵,否則也造成不了這種養虎難除的局面,他對楊國忠以及安祿山都猶豫不忍、任用不當,偏偏這兩人得勢與楊貴妃都有關聯。

安祿山離開長安如驚弓之鳥,一路馬不停蹄趕到黃河岸邊,換馬乘船順流而下晝夜兼程,趕回了自己的老巢范陽。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祿山上表朝廷,請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將取代原先的邊鎮漢將,猶豫不決的李隆基終於開始考慮怎麼處置安祿山了。去年安祿山來長安時,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將他留在長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榮又遠離邊鎮大軍。

當時楊國忠奏道:“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制書若下,恐四夷輕唐。”李隆基也就放棄了打算。而此時李隆基又一次準備下詔,讓安祿山入朝拜相。楊國忠深為嫉恨安祿山,怎肯讓他入朝分權,煽動群臣勸阻,又一次議而未決。

楊國忠天真地以為,只要憑朝廷的一紙問罪詔書,就可以除掉安祿山,在長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門以搜查反狀為藉口,派人抄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抓了安府的門客李超等人,送御史臺問罪。安祿山聽到這個訊息心知不妙,從此稱病不見客,再也不肯回長安了,反叛之舉已騎虎難下。

這一年六月。榮義郡主在長安與安祿山之子安慶宗完婚,李隆基詔安祿山進京參加婚禮,安祿山推辭有病未來。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者去范陽檢視安祿山病情地虛實,安祿山趁機偽造詔書,對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然後起兵造反。

從一開始。安祿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將他推到了那個風口浪尖、左右為難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逼得安祿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連安祿山自己都說不清,總之,安史之亂開始了。

當時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識兵戈,地方守備軍馬別說上戰場。有生以來就連廝殺的場面都沒見過,哪能擋得住安祿山麾下養精蓄銳地虎狼之師?安祿山揮軍勢如破竹,僅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就長驅直入攻佔了東都洛陽,第二年他在洛陽稱帝,立國號大燕。

大唐朝廷調集軍馬。派高仙芝、封常清據守潼關,命各道軍鎮兵馬馳援京師,大將軍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進軍側翼攻擊叛軍的後方,一時之間遏制了叛軍的勢頭。

大唐百年積威。李隆基此時還生活在盛世的幻想中,沒有把安祿山太當一回事,想速戰速決很快平定叛亂。監軍宦官邊令誠在潼關軍中索賄未成,回長安向天子狀告潼關守將封常清、高仙芝虛張賊勢、怯敵避戰,棄陝地數百里,動搖軍心。

李隆基早就對戰事不滿,聽信此言下詔斬了封常清與高仙芝,命在長安養病地哥舒翰為帥。率領臨時調集的二十萬大軍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祿山趁勢攻佔了潼關。

潼關一失,長安城以東無兵可用、無險可守,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等,在羽林禁軍的護衛下倉皇逃離了長安向南而去。十天後,安祿山的叛軍佔領了長安。聲勢一時達到頂點。

安祿山稱帝。又佔領了國都,自以為大功告成。並未向西南追擊,日夜縱酒聲色娛情。而且這個時候安祿山地身體也不行了,他一直過於肥胖,按現在的話來說,晚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一系列併發症,縱慾之下身體日衰,脾氣也越來越暴躁,視力漸漸減退,甚至連東西都看不見了。

最新小說: 聊齋仙志 俠在末世 男兒本色酷匠網 穿越了的我又穿越回來了 神界天書 平易近人大劍豪 散修成仙 龍武天尊 重生之橫煉大師兄 從坊市開始 九寸光陰 都市直播之國術無雙 青春的死衚衕 江湖風雲錄之斬龍訣 女武神養成計劃 末兒執戈 十方三世 踏仙階 全紅樓都在圍觀賈赦鬧上進 尋道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