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發展史上有些開發商成長是有原罪的。不少內資小房企,限於資金窘迫,往往是與地方政府協商,先象徵性地支付一些意向金,出資幾百萬元就夠了,而房屋土地部門違規操作,收到定金後就發放土地使用權證,開發商拿到了產權證後就可以去銀行融資,拿了銀行的資金再來進行房地產開發。
實際上現在內地人做房產都是賺一些快錢熱錢,還沒有香港那些富豪們的心黑。
當然內資的小企業因為銀行銀根收緊,那離跑路也就不遠了。
在北京,“萬通六兄弟”之一的潘石屹搞“單飛”時,他買下位於北京東三環口的紅星二鍋頭廠老廠址,想要開發一個名叫現代城的商住樓盤。他很有創意地想出了一個SOHO的新地產概念,意思是“小型辦公,居家辦公”,樓盤設計得也很時尚,是當時京城少有的簡約風格。
與蘇劍和艾谷他們一樣,因樓市清淡,SOHO現代城推出後一直*銷售委靡,潘石屹還特意請來曾經創辦過香港最大房地產代理公司利達行,並已轉戰北京樓市多年的鄧智仁出任專案的總策劃。
鄧智仁使盡了百般手段,SOHO現代城的廣告和新聞日日見報,但是消費者的心就是熱不起來。
到1998年11月,鄧智仁終於失去了耐心,跟潘石屹大吵一場後,心灰意冷地棄“城”而去。這個月,正是北京房地產銷售的淡季,潘石屹在公司內部除了天天喊口號,也實在想不出什麼新招,再加上從銀行貸不到款,幾乎就是數著日子等死。
只不過他的命極“硬”,從11月20日開始,“風水轉運”,現代城的銷售嗖嗖地上去了,最高的一天,賣了17套,成交額一下子就是3000萬元。這離鄧智仁棄現代城而去還不到20天。
“潘石屹們”的好日子就這樣憑空而降了!
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為擴大內需,《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國發〔1998〕23號)正式印發,啟動了房地產市場。房改主要目的是刺激住房消費需求,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這年國務院開始對房地產“松閘”。開春,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取消建築行業的48項“不合理收費”。
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以“特急件”的方式將《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往各商業銀行,宣佈即日起執行:貸款期限最長可達20年,貸款額度最高可達房價的70%。
7月份,又將原來的6%契稅、3%典契稅和6%贈與契稅,合併為3%5%的契稅。這些措施逐漸在喚暖市場。
到1998年7月,國務院才做出重大決定,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四十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福利分房政策的取締,讓住房市場化的空間大大拓寬。
......
所以蘇劍或艾谷要過上好日子,也就一個字“等”。萬科、招商、金地、萬達、保利、恒大、富力、珠江等一大批房企也許在等待!
...........................................................................
秦凡讓蘇劍、艾谷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細細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
“我們這裡還在愁呢,你還讓我們拿那麼多的地,以後那有錢去開發?”艾谷有些心虛地說道。
“凡子,這可不是小事,萬一銀行的貸款下不來......”蘇劍也擔憂地說道。
秦凡想了想,覺得自己有些衝動,土地上的罪惡可不是好玩的。這裡面牽涉到方方面面。
不過到2000年後實行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完善,在加上大型房企不是靠著市場的積累獲得資本,而是靠具有國資背景容易籌錢,獲得了壟斷地位,並採取瘋狂推高土地價格的辦法,將民企逐步驅出市場。
到那時可就沒有自己玩的份了。
特別是從2007年開始,地方政府一味傾向於“價高者得”的做法,更加推動了地王的不斷產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房價近幾年來不斷暴漲。也就是說各地的房價高企,是地方政府為了追求土地財政收入而推高了房價,麵粉比麵包貴的故事也在中國這個快速發展的國家經常上演。
“我就這麼一說,做不做你們自己考慮,我只是可惜......”秦凡笑著說道。
蘇劍和艾谷互相看了一眼,兩人本來只是想小打小鬧地賺點小錢,現在凡子卻在他們面前劃了一塊老大的、誘人的大餅,也不由得不心動。
................................................................................
“他們在裡面談什麼?怎麼談了這麼長時間?”匆匆趕來的艾箐問道。
周娜只是搖了搖頭,表示自己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