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榕之所以拿著劇本找上吳淵,就是希望能夠從他這裡獲得肯定。
畢竟吳淵這些年雖然重心都放在商業片領域,但早年他在文藝片上的成就,也是國內僅次於張一謀的,也拿過歐洲三大的最佳影片。
甚至於他在奧斯卡的成就還是目前國內第一人呢,畢竟奧斯卡可以公關,當年他在好來塢的時候,拍《加勒比海盜》系列時迪士尼就給他公關過一堆技術獎項,後來衝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成功了。
如果說是對歐洲電影節最瞭解的人,國內只有張一謀和吳淵,如果說是對北美獎項最瞭解的華夏人,那就更是隻有吳淵一個人了。
將劇本先給吳淵過目,至少可以確保自己的電影最起碼能走到入圍這一步,不至於苦心打磨數年的劇本到最後連入圍都做不到。
如果吳淵提出什麼意見,他趁早修改,自然獲獎的希望要比那些沒有同等級導演指導的人機率更高。
而數遍亞洲,能夠指導別的導演衝獎的“電影大師”也沒幾個的。
至於錢方面他從來都沒擔心過,畢竟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光影時代都不缺這千八百萬的,更不是為了要錢來的。
是的,雖然現在內地電影行業火熱的很,做電影的成本也是蹭蹭蹭的上漲,但這都是商業片領域的紅利。
在文藝片領域,這些年內地商業電影市場的發展,不僅沒給文藝片帶來發展紅利,反而是加速了華語文藝片的衰落。
現在還在堅持拍文藝片的導演真的不多了,而且水平也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商業片的紅火發展並沒有影響到文藝片,現在拍文藝片已經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一件事了,導演拉不到多少投資,演員也拿不到多少錢。
能投資一千萬來拍文藝片,已經能拍出一部很優秀的藝術電影了,畢竟就連譚卓、廖凡這樣在文藝電影領域的“天王巨星”,拍一部文藝片的片酬報價也就一兩百萬而已。
不是他們不想要跟多,而是要的太多資方也給不起。
倒是廖凡跑去拍姜紋的《邪不壓正》時賺了不少,畢竟英皇有錢嘛!
張國榕給自己這部《玻璃之情》的拍攝預算就是1200萬,本來他是打算自己出的,不過吳淵大手一揮,公司承擔了。
吳淵也不指望這部電影能賺錢,不過他看好這部根據張國榕自身感情經歷改編的劇本,覺得確實有希望在國際上拿個獎啥的,就當花錢買獎項了。
畢竟光影時代確實也是需要這種國際獎項來增加公司底蘊的。
這花的錢可比公關奧斯卡便宜多了。
在得到了吳淵肯定的答覆後,張國榕不說像打了雞血一樣,但至少信心是確實十足的很,充滿幹勁的就準備去正式啟動這部電影了。
當然,得是在參加完《大聖》的首映禮之後。
翌日,便是《大聖》舉辦首映禮的日子。
隨著國內商業電影市場發展趨於成熟,像首映禮這種儀式也早就有了成熟的運作了,不管是媒體記者還是受邀嘉賓啥的都對這一套熟悉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