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都循著鑼聲響穀場走去。
王河也是其中的一員,應為沒有大事的話一般不會敲鑼的,他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這時穀場哪裡已經站滿了整個三陽裡的百姓,王河看見里正正站在在最中央的一個臺子上大聲說著話。
“耽誤大家夥兒一點時間,我有一個重要的訊息要宣佈。”
“相信大家之前也有過耳聞了,咱們縣的張縣令之前不是建了一個牧場嗎,而且他還買了好多牛羊回來。”
“經過這些天的訓練,那些牲畜已經可以用來耕地了,所以乘著這個關鍵的時候,張縣令打算把裡面的牲畜拿出來租給大家耕地。”
一聽這個訊息,臺下的百姓頓時議論了起來。
“有這樣的事?”
“這訊息我之前就聽隔壁二里的大麻子說過,我還以為是假的,誰會把這麼寶貝的東西給別人用啊,沒想到是真的。”
“也就是張縣令了,換了別人,誰會把好東西借給別人。”
“里正,你剛剛說租是個什麼租法兒啊?”
里正按了按手示意大夥兒安靜,接著說道:“縣令說了,一頭牛是一千錢,一匹馬是一千二百錢,咱們下河鄉人最多,所以分到了十五頭牛和十二匹馬。”
“咱們三陽裡分到了三頭牛和兩匹馬,因為是大家一起用,所以這個錢吶也是一起均攤了。”
“按戶籍算,咱們裡每戶出一百錢就行了,我是里長就多出一點。”
里正一說完,便有好多人直接上前喊到“俺家要報名,先登記俺家的。”
顯然誰家先登記上,分下來的牲畜就先給誰家用了
王河也擠進人群中報名了。他心想: 一百錢,好像家裡咬咬牙還是出的起的。用牛耕作可比起自己一家人拼死拼活的幹,才剛剛好在春耕結束之前幹完快出許多。
而省下來的時間還能再去張縣令那裡做工,完全可以把這些錢再賺回來。
之前去牧場做工的時候王河可是聽人說過,張縣令在春耕過後的那段農閒時間裡還要修路建橋,做好多事情呢,完全不缺活幹。
下定決心後,王河就同那些打著一樣主意的百姓回家拿錢去了。
……
下河鄉的鄉長家,此刻鄉長正和家人在家吃飯。
“爹,咱們這麼幹真的好嗎?這可是比張縣令定的價格高出一倍多啊,還虛報了數量。要是被張縣令知道了那就完了。”
鄉長兒子望著眼前的飯菜有些吃不下去,因為他父親做的這些事讓他有些不安。
“臭小子懂個屁,咱們家過得這麼好,你小子從小不愁吃不愁穿的,是因為什麼?”
“還不是因為為父這些年靠著手段這麼一點一點攢下了這份家業。”
“再說了,就算張皓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前面幾任縣令碰到這種事哪一個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大不了事後再拿出一份送給他。”
“上次他剛來的時候收下了禮物,就說明他也要靠著咱們,大家是一路人。”
“不止為父,其他那幾位肯定也這麼幹了,以前大家都這麼幹,這次也不例外。到時候就是法不責眾,最多罰酒三杯,下不為例,沒事的。”
“吃飯吃飯。”下河鄉鄉長一臉有恃無恐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