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如此,黔中郡也要留一支禁軍鎮守,西川郡要留兩支禁軍鎮守,這才能勉強保證安全。
襄陽郡那邊,西邊是漢中郡,北邊是周國襄陽、南陽二郡,南邊是寧國襄陽郡,可謂三面環敵。
這三處方向,每處都需兵馬鎮守,這就用去了三支禁軍。
洞庭郡這邊,京師所在,本就是重地,需要大量兵馬留守。
而且洞庭郡南邊,就是蘇國、南海國,這兩國如今和楚國的關係,根本談不上好,隨時都有可能突然出兵,偷襲楚國。
洞庭郡的東邊,則是寧國。
楚國與寧國的關係,更不用說了,一直都是敵國,還互相爭奪著揚州霸主的位置。
只要有機會,寧國絕對會選擇攻打楚國。
如今寧國編練了八十萬戰兵,這隻雄兵除了派了三十萬人去廣陵郡,防備江北外。
剩下的五十萬人,可都是屯留金陵,隨時準備朔江而上,對楚國虎視眈眈的。
面對這強大敵人,陸淵自然要多加防備。
所以在洞庭郡內,南、東兩面都有壓力,他最少要留下五支禁軍,也就是十萬戰兵。
再加上地方的府縣兵、巴陵城中的金吾衛和宮廷衛士、洞庭湖內的五萬水師、徵召的民團鄉勇等等力量,才勉強有把握抵擋住來自各方的攻擊。
如此算算,排去各地的鎮守兵馬後,陸淵所能調動的機動力量,其實也不過四支禁軍,八萬戰兵而已。
當然。
真等陸淵向某一方向出兵的時候,除了能夠調動的機動兵馬外,該方向的地方兵馬和鎮守禁軍,自然也在可調動的力量之內。
比如若是陸淵在西川郡,準備調集兵馬攻打漢中郡,那麼西川郡的四萬禁軍以及三萬郡府縣兵,自然可以隨他調動,一起攻打漢中郡。
甚至襄陽郡那邊,也能分出一兩支鎮守禁軍來,幫著從側翼出兵。
這麼算起來,他能動用的兵馬,便不下二十萬了。
而如果是洞庭郡這邊,準備攻打寧國,或者南海國、蘇國,那麼洞庭郡這邊留守的十八萬兵馬,甚至襄陽郡那邊的兵馬,都能跟著調動。
在這裡用兵,陸淵能動員的常備戰兵,將能達到三十萬以上。
除此之外,黔中郡那邊的夷人戰俘,除去安排了挖礦的人外,還剩下了十一二萬。
這些俘兵,也是能隨時呼叫出來,充作大軍炮灰的。
這項手段,自陸淵起兵以來,便一直使用,可謂老手藝了。
所以細細點算下來,日後陸淵若真的想要用兵,那麼大楚四郡,不論是哪個方向,他都能保證能動用十五萬以上的戰兵,以及十萬以上的僕從兵。
如此再徵發一些民團鄉勇,一路大軍的兵馬,最少也有三十萬以上了。
若是換作洞庭郡等區域,那兵馬規模,更是直逼五十萬以上。
此等實力,也勉強可以和那些動輒數十萬大軍的霸國相爭了。
‘不過即便如此,但以楚國的實,最多也只能維持一個方向這等規模的兵馬。
若是如同周國那般,同時兩線、甚至三線開戰,我就沒辦法同時保證兩三個方向,都能有五十萬以上的兵馬了。
相比於那些一州霸主,楚國現在雖然勉強夠到了一點霸主的門檻,但依舊差得遠啊。’
陸淵心中盤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最終不由暗暗嘆了口氣。
雖然從他起兵以來,自己建立的勢力就發展迅速,不過十六年間,就從當初的一縣數百兵馬,發展到現在的四郡四十餘萬兵馬。
可這等實力,相較於那些已經積累了數百上千年的大國,依舊差得遠。
別的不說,就說人口,戶口不過八百萬的楚國,能維持如今四十五六萬的常備兵馬,就已經是極限了。
將近二十比一的人口兵力比,已然耗盡了楚國的底蘊極限。
剩下就算陸淵再想徵兵,也很難從治下百姓中,挑出更多的合格兵源了。
而且就算能挑出來,以楚國的國力,也很難再養育更多。
畢竟,地方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青壯勞力,沒有人去生產耕種,誰來給楚國繳納賦稅,提供糧草?
沒有這些,楚國又拿什麼去供養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