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才過去不過十餘年,天下各國之間,當初那種一二十萬、二三十萬的兵馬規模,已經稱不上傾國之戰,頂多只能算個區域性戰役了。
周國西線戰場,動用了四十萬戰兵,六十萬的民夫鄉勇,兵力規模值超百萬。
在東線,同樣動用了四十萬戰兵,掙扎的民夫鄉勇,也有二十萬左右,兵力足有六十萬。
在北線,為了防備魏國,那裡長期屯駐了十萬戰兵,以及三十萬左右的民夫鄉勇,兵馬也達到了四十萬。
哪怕是在南線的漢中郡,也有五萬戰兵和十萬鄉勇,兵力足有十五萬。
再加上週國京畿的五萬戰兵,各地郡府縣留守兵馬,這些內部治安力量,約莫也有個二十萬兵馬左右。
只是一個周國,如今全國可以動用的兵力,就有二百三十五萬以上。
不知是它。
揚州的寧國,原先就已編練了六十萬大軍,前些日子聽聞梁國之事後,金陵那位建武天子更是受到刺激。又在國內擴軍二十萬,將舉國兵力增長到了八十萬的規模。
處在徐州的徐國,為了防備梁國北上,如今也在徐國南境,屯駐了六十萬戰兵。
冀州的趙國,向來以武立國,兵力更是強盛,梁國原先尚未統一青州之前,趙國聽聞國內便有百萬大軍。
如今梁國統一一州,已然威脅到趙國安危,受此刺激,更是不知趙國,如今兵馬擴張到了多少?
想來百二十萬,應是有的。
至於梁國,統一青州之後,其便有十五郡之地,人口更是超過七千萬以上。
這麼廣大的地盤,這麼豐茂的人口,所能供養的大軍,自然更是難以計數。
據青州皇城外司的探報,統一了青州後,梁國便開始了擴軍。而且擴軍的規模,更是一口氣招募了一百萬新軍。
這可是一百萬新軍啊!
這個數目,想想就讓人感到絕望。
天下各國間,能一口氣招募一百萬戰兵的,大概也就獨此一家了吧。
而梁國原本就有百萬戰兵,再算上新招募的新軍,這個青州霸主,只是擁有了戰兵數量,便超過了兩百萬之巨。
若是在徵發一些民夫鄉勇,兵馬的規模數量,更是讓人無法想象。
保守估計一下,舉國用兵五百萬,應當是輕而易舉的。
以上這些諸國,一個個只是戰兵,便動輒有八十萬、百萬之數。
若是算上民夫鄉勇等輔兵,那兵馬規模更是以百萬計數。
陸淵有志爭雄天下,早就將這些九州諸國當成對手,此時看到他們一個個都開始擴張兵馬,增強實力,心理自然感到緊迫。
而且如今翻湧變化的局勢,不斷擴大的戰爭規模,也無不使楚國必須跟著大勢趨向,一起擴張兵馬起來。
因此繼去年擴軍之後,陸淵一改保守防禦策略,選擇在原先十一支禁軍的基礎上,再增加四支禁軍八萬戰兵,以此增強楚國的兵馬實力。
這樣一共十五支禁軍,楚國便有三十萬戰兵,可以隨時呼叫。
再算上地方的三萬郡兵、六萬八千府縣兵,以及京師這邊擴編到五千,負責國都治安防衛的金吾衛。還有新晉設立,專門用來守衛王宮禁內的五千宮廷衛士。
最後加上五萬水師。
經過一連串的擴軍之後,這些林林總總的兵馬加起來,楚國已經有了水陸共計四十五萬八千人的兵馬。
以上這些,全都是常備軍。
此外在黔中郡那邊,還有十餘萬的夷人俘虜,也勉強算是僕從軍。
所有兵馬加起來,陸淵對外,也能號稱擁兵六十萬了。
而這,也是楚國的極限了。
這次擴軍八萬六千人,全部都是戰兵,為了供養他們,楚國每年的開支都要增加六百萬兩銀子。
若非黔中郡那邊開了金銀銅礦,西南昆海等三個附屬國也在詔命之下,進行賦稅上供。同時蘇國那邊也做起了糧食貿易,讓楚國又多了一筆進項。
不然以楚國的財力,還真頂不住這筆開支。
不過兵馬雖多,但陸淵能夠動用的,其實也不算多少。
雖然因為西南那邊,由於收了三個附庸國的緣故,黔中、西川二郡周圍的安全環境大為緩解,留守當地的駐守兵馬,可以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