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官府方面,為了穩定新拓之地,也在不斷選拔新官員,用於治理地方,此處也省不得。
倒是移民之事,如今每年向黔中、西川二郡移民,每年耗費錢糧近兩百萬兩銀子,所費頗多。
但也同樣如此,如大王先前所言,在三年內,向西川、黔中二郡,遷徙民眾共計六十五萬人。
等這些人遷徙完畢,那麼每年兩百萬兩銀子的開支,自然可以節省下來。
這便減去了兩百萬兩銀子的赤字。
此是節流方面。
剩下便是開源。
按大王制定的第一項國策,先後向西川、黔中二郡遷徙民眾,等這數十萬民眾抵達兩郡之後,此二郡自然也能開發出來。
屆時兩郡三百萬民眾,治理個幾年,就可提供每年一千萬兩銀子的稅收。
只是此項,就足以抹平赤字。”
崔長青說到此處,顯然頗為自信。
當初楚國只有三郡一十七府,五百七十萬民眾的時候,一年稅入便可達到兩千萬。
如今楚國變成了四郡三十四府,八百餘萬民眾,地盤翻了一倍,人口增長了將近二分之一。
這麼大的盤子,只要全都開發出來,將年入稅收提高一千萬兩銀子,簡直綽綽有餘。
甚至只要西川、黔中二郡開發的好的話,每年增加的稅收都不止一千萬兩銀子,往上再提個二三百萬兩銀子,這都不是問題。
以楚國如今開國之初,所鍛煉出來的精幹官僚隊伍,還有朝中群臣的賢能,君主的英明。
崔長青有這個自信,在五六年內,就將這兩郡,開發到他所說的這種程度。
陸淵聽了他的話,也不由動容:“若真能如此,那時候我大楚向外用兵,便不缺錢糧了。”
崔長青笑了笑,然後繼續道:“還不僅如此。開源之法,除了發展治理黔中、西川二郡之外,還有其它數種。
黔中郡多山,山中多礦藏。
臣翻閱典籍,揚州歷朝史書中,都有提及西南諸夷,盛產金、銀、銅等礦的記載。
大王設定黔中郡後,臣也派出過官員工匠,前往黔中郡勘驗尋找。
一番探查,果然大有所獲。
光是黔中郡內,原先夷人諸國所開之礦,便有金礦一、銀礦三、銅礦七,每年生產的金銀銅,合起來價值不下二百萬兩銀子。
且夷人開礦技術落後,這十一座金銀銅礦,若是用上我大楚更先進的開礦技術,產量最少還能翻上一倍,達到年產四百萬兩銀子。
除此之外,黔中郡內,應該還有其它尚未探明的礦產,仔細搜尋一二,應該還能有不少收穫。
而只要發現一座,那麼足可為我大楚,每年增添數十萬兩銀子的收入。
以臣預計,只要對現有礦場進行技術革新,同時開發出新的礦脈,那麼大楚今後,在那些礦脈枯竭之前,每年至少能增添五百萬兩銀子的收入。
如果後續發現的礦產變多,那這份年收還將更高,即便達到一千萬兩銀子,也並非不可能。
唯一所慮的,便是開礦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死傷不少,原先夷人每年開礦,一年因此而死的人便不下千數。
我大楚哪怕技術革新,但死傷也不會小,一年數百、甚至上千的死傷,是避免不了的。
這樣的話,對於本就人口稀缺的黔中郡來說,便成了一個難題。”
說到這裡,崔長青也皺起了眉頭。
黔中郡本就人少,如今哪怕經過不斷移民,甚至算上剛剛開拓的會川、建昌二府的夷人,加起來也才剛剛百萬出頭的人口。
這麼點人,光是開發黔中郡,楚國都嫌不夠。
要是再去開礦,不僅要佔去最少數萬的礦工,使開發地方的人力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