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淵這些日子做的事情,也就是這個了。
除了每日處理完政務和修煉外,時不時他還會抽出空來,去往錦官城外的禁軍大營巡視,以確認各支兵馬的整訓進度。
在他的督促之下,成效也相當喜人。
在補充了缺額兵馬之後,有了老兵加入,各部禁軍稍加操練,很快就彼此磨合了起來,形成了戰力。
就連那支新建的禁軍,大量精中選精的優質新兵在老兵的帶領之下,也很快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陣列和旗號,並掌握了一定的武器使用技巧。
雖然整體上看起來還很稚嫩,但以這種速度,繼續訓個一兩年,再拉出去打一兩個低烈度的戰爭,讓新兵見見血,一支精銳也就成型了。
見此,陸淵已經傳信回巴陵,讓那邊駐守的禁軍,按照同樣的方式,以老兵帶新兵的辦法,將剩下的兩支禁軍給擴編出來。
如今信件應該已經送到了巴陵,想來兩支新軍的架子,差不多搭建出來了吧。
現在楚國擴張迅勐,西川和黔中兩地,都需大量兵馬鎮守,陸淵急需更多兵馬來填充各地防禦的空缺。
此時不得不將原本預計兩年的擴軍方略,再小小的提一下速,爭取在今年內完成了。
好在黃玄那邊劫掠劍川國,又獲取了大批錢糧,就是這筆收入填補,倒也勉強能補上擴軍帶來的缺口,倒也沒帶來太多壓力。
一切還在陸淵掌控之中。
只是這麼一來,他也不得不再給黃玄下令,多苦一苦劍川國的夷人百姓,讓從那邊多壓榨一些錢糧出來,以填補國內虧空了。
反正都是夷人,苦一苦也無所謂。
想來相比於死,當地夷人應該會很通情達理,體諒楚國的難處吧。
……
正當楚國這邊忙著梳理地方、購買糧食、整軍備戰的時候,周邊各國,一個個也大小動作不斷。
首先是八月初,在濟慧帶著白鳳寺一干僧眾,剛剛抵達黔中郡,就任佑國寺和護國法師的時候。
西南那邊,先後傳來兩大訊息。
先是宋國那邊。
在今年開春後,宋王謝寧數次率軍與大理軍大戰,結果都無法取得進展。
不僅沒奪取更多土地,反倒損兵數萬,將已有的一些地盤丟了出去。
自此之後,謝寧終於意識到,在大理國已經反應過來之後,他想如開始時那般勢如破竹,大佔便宜,已經是不可能了。
再加上開戰兩年,宋國連年興兵,課稅日增,國內疲憊,再加上糧價暴漲,生存都出現了問題,百姓漸生動亂。
一些原本靜海國的遺民,開始在地方鬧事,甚至掀起來幾場小規模的叛亂。
雖然這些叛亂都被迅速鎮壓了下去,但造成的影響,無疑是極大的。
這已經體現了,宋國百姓對於戰爭的厭惡。
如果再持續下去,很難說,最後會不會釀成一場當初蘇國那般,波及全國的大叛亂。
作為世家出身,謝寧可不像蘇玄歌這種江湖武人一樣,一切都喜歡用武力說話,完全憑自己喜好來,而不考慮什麼影響。
他的政治智慧,還是相當足的。
因此意識到國內隱患,還有前線士兵連連征戰,也確實厭倦疲憊之後。
謝寧果斷選擇了停戰。
他派出了使者,前往了大理國,商量著兩國停戰歇兵的事情。
而大理國那邊,也因為這場戰事,打得精疲力盡了。
再加上北邊大長和國的覆滅,楚國這個龐然大物突然與其接壤,也給予了大理國極大震懾。
大理國迫切的需要向北境增兵,以此應對楚國帶來的龐大壓力。
因此面對宋國送來的橄欖枝,他們也沒糾結太久,雙方扯皮了一陣之後,就正式在八月初的時候,簽訂了合約。
兩國約定,各自以現佔有的地盤為界,互相承認對方對各自國土的統治權,今後和睦為鄰,再不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