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月起,楚軍改變了策略,開始在前線投入大量俘虜炮灰後,趙國在東郡的戰局,就開始急轉直下起來。
楚軍在梁郡戰場,為了攻打大梁,一口氣投入了上百萬俘虜,幾乎是不計死傷的強攻,所以進展極其順利。
在東郡這邊,由黃林率領的西路行營,進展同樣不慢。
經過去年一個冬天的調整,西路行營的兵馬經過重新規劃,現如今的編制,是一百萬戰兵,一百五十萬的民夫。
而他們的對面之敵,則是以東郡帝丘為核心的趙軍,人數同樣在一百萬戰兵,以及八十萬左右,臨時徵召的民夫。
坦率來講,這份力量雖然依舊略遜於楚軍,可只是防守的話,卻也足夠了。
因此在年初那兩月,隨著第二次北伐開始,趙楚雙方在東郡大戰,兩邊彼此較量試探,都是互不相讓,全沒露出什麼下風。
可到了五月,隨著陸淵一紙令下,原本去年楚軍抓獲的七十萬趙軍俘虜,還有今年四月,剛剛投降的三十萬南陽魏軍,通通就被解送到了東郡戰場上。
然後原本還顧忌死傷,打起仗來限制頗多的楚軍,頓時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了自己的縱橫馳騁。
上百萬不用顧及死傷的俘虜,投送到前線,楚軍這邊的兵力,瞬間就充裕起來。
尤其是俘虜的集中使用,更是讓楚軍在某一區域性的戰場,取得了多達兩三倍,甚至四五倍的人數優勢。
靠著這種優勢,黃林果斷採取了針對性突破。
先是重兵屯於東郡中部的白馬縣,如去年一般,故作迷霧,以此吸引趙軍注意。
然後親率奇兵,以重兵猛攻位於東郡東南方向的瓦亭縣,在短短三日內,用十萬俘虜的性命,硬是砸開了此城。
東郡東南方向的防禦,瞬間被開啟了一角,開始向楚軍展開懷抱。
剩下的事情,就簡單許多了。
東南防線出現缺損,黃林繼續率領俘虜和精銳大軍向北突入,直接從後方插入位於白馬縣之後的涼城。
涼城處在黃河之南,向來就是連通河南河北的重要港口城市,乃是白馬前線上百萬趙軍最重要的後勤基地,也是接收河北趙國各種輸往東郡物資的最大港口。
可以說,白馬縣的趙軍主力沒了,趙國未必會敗,東郡也未必會丟。
畢竟趙國怎麼說,也是老牌霸國,雄踞一州,底蘊還是有的。
哪怕一口氣丟了上百萬主力,但國中拼拼湊湊,怎麼著也是能再湊個百來萬人出來的。
有人有糧,那就能和楚人繼續打下去。
可要是涼城丟了,那麼處於河南的東郡,與河北趙國佔據的冀州,就將丟失最為重要的一個交通渠道。
此後在東郡之內,趙人雖然依舊還有幾個大小港口,能繼續溝通河北。
但這些港口所有的物資吞吐量加起來,也不及涼城的一半。
靠這點交通效率,想供養大軍在東郡長期作戰,顯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涼城丟了,對於趙人來說,基本上也就等同於東郡丟了。
這也是為什麼趙國會把主力大軍,設定在涼城前方,三百里處的白馬縣的緣故。
為的就是遮蔽這處重要的後勤基地,不讓楚軍威脅到此處的安全。
可如今,黃林繞道千里,不再從雍州方向進攻涼城。
而是領著另一股新到的俘虜主力,還有自己揀選出的精銳。
從青州方向,突襲東郡東南方向的瓦亭城,一舉趁著趙人不備的情況下,突破了對方佈置的嚴密防線。
取得突破後,更是輕兵急進,花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神兵天將,殺到了涼城之下。
這一舉一動,真可謂天馬行空,不著痕跡。
而目的,也直白的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