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紙面上的,還是口頭上的,這些都沒有。
這些年,楚國一直奉行的,就是中立政策。
或者說,是左右逢源政策。
楚國開門做生意,誰來都是朋友,只要給錢,楚國什麼都賣。
不管是兵器,還是糧食,又或者是布匹、藥材等等,只要出得起錢,楚國都可以賣。
再加上楚國遠在大江之南,又不加入中州戰事,還有自身強大的實力,以及戰爭中各國確實存在著需求。
種種條件下,楚國這麼一箇中間商,就獲得了所有九州霸國的認可。
這也是先前楚國能做魏國生意,能做梁國生意,能做鄭國、晉國生意,甚至能繞遠路,做趙國、徐國生意的原因所在。
都和這麼多國家做生意了,就算為了維持這些生意,楚國也不能和其他國家有結盟舉動,甚至連偏向性舉動都不能有。
這種約束下,楚國當然不可能和魏國結盟。
先前所謂的聯合出兵,也僅僅只是定一個方向,然後各自為戰而已。
兩軍都沒匯合,一個打河隴,一個打草原,面對的敵人勢力都不同,說個聯合都是抬舉了。
只能說,大方向和大目的一致,雙方有默契罷了。
所以楚國背刺魏國,理論上講,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
這又不是背盟,楚和魏之間,也沒什麼紙面協議。
頂多是打了一個向來合作默契的生意夥伴,對生意的影響很大,對商業聲譽影響更大,今後楚國是別想和各國做生意就是了。
至於其它的,那還真沒有。
你魏國認為和我楚國好,那是伱的事情,與我有什麼關係?
從大義名分上,楚國沒有任何失德,算是保住了最後的底線。
可徐國和梁國,就不是這種關係了。
他們是有明確的盟約,而且還簽署了結盟國書的。
要是這個時候,徐國捅梁國一刀,那可就是真正的背盟,失信於天下,為各國所不齒了。
以後徐國想要和各國合作,想要進行各種外交商業活動,那是想也別想,根本不可能了。
各國也都會防著徐國一手,對這個背盟小人警惕無比。
徐國將會陷入比楚國還要孤立的境地。
嗯,這是理論上的後果。
實際情況上,有了楚國這個崛起的變數,各國最終會如何對待徐國,便有些難說了。
畢竟,在抗楚這個最大的大義前,徐國這個重要的霸國,還是一個很難忽視的力量的。
沒有楚國,按照原本的國際規則,大夥自然可以隨便孤立徐國。
可有了楚國,在生死存亡的壓力下,一切就說不定了。
但也正是說不定,所以一切都有可能。
各國有可能針對徐國,也有可能不會,這處在會與不會之間的機率,足夠使人產生忌憚,不敢輕易嘗試了。
反正徐國就不敢。
已經和楚國接壤,甚至很有可能成為繼魏梁趙鄭之後,下一個被楚國打擊的倒黴蛋。
徐國對於國際幫助的需求,那可是一點也不比梁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