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陸淵為了手中兵力不足,開始有些發愁的時候。
遠在萬里之外的豫州,鄭國君臣們,也開始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憂愁不已。
相比於和楚國激烈對抗的趙魏梁三國,豫州這邊,被楚國兩個行營安排了的鄭國,同樣打的火熱。
只是鄭國的國力,比起其餘九州各大霸國,終究是差了許多。
其他各個霸國,國中人口哪個沒有兩千多萬,乃至三四千萬的,也比比皆是。
如梁國,那更是人口七千萬,當了許久的天下第一霸主。
可到了鄭國這邊,自從經歷了分家內戰之後,重新統一的鄭國,國力便就大衰,再不復原先一州之主的雄風。
那時舉國人口,也不過堪堪兩千萬而已。
等到鄭國為了禍水東引,將陽夏郡以及其上數百萬民眾割讓給楚國後,總人口更是跌破了兩千萬,淪為和晉國一般的霸國末流。
徹底成了霸國中的小國。
而就是這樣一個已經衰落的小霸國,卻在楚國北征的時候,悍然反水,脫離了楚國的陣營,加入到了梁國一方。
這無疑惹惱了陸淵,惹惱了楚國。
於是在去年的時候,陸淵就讓原本針對梁國,準備從東面夾擊梁國的陽夏行營,改換了目標。
直接從原本的攻打膠東郡,換為了攻打鄭國的高密郡。
高密郡位處陽夏郡之東,從此郡再往東,就是處於海濱的鄭國帝都,新鄭城所在的長廣郡。
所以說,在割去了陽夏郡後,高密郡就成了新鄭西邊,最為重要的一個藩屏之地。
像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鄭國自然是嚴加防守,不敢有絲毫懈怠了。
當初反目之後,鄭國聚集的八十萬大軍,其中有六十萬,就是放在了高密郡內。
剩下還有二十萬,才是放在了陽夏郡之北,鄭國的高陽郡。
兩郡一北一東,成為了鄭國的鉗子,夾住了楚國的陽夏郡。
只是在鄭國人看來,這是一個堅固的鐵鉗。
可在楚國看來,這就是兩根分開的筷子,不堪一擊。
陽夏大營的楚軍,撤回來後,黃玄只是稍加修整,然後留了三十萬人在這裡固守,防備北邊的鄭軍和西邊的梁人。
後面就率著八十萬楚軍主力,以及二十萬鄭來的陽夏郡民夫,浩蕩殺進了高密郡。
面對這支楚國精心挑選出來的虎狼之詞,高密郡的鄭國大軍根本就不是對手,只是交戰初期,就在正面戰場上連敗數陣,損兵十餘萬人。
此後面對楚軍挑釁,被打怕了的鄭軍,都不敢再上戰場,只知道一味結城固守,進行著被動防禦。
這倒也算是個辦法。
畢竟以楚軍如今的風頭,別說鄭國人,了其它各國,乃至於梁國,都在戰場上,被打的節節敗退。
害怕和楚軍正面交鋒的,不止鄭國,其它各國也是如此。
鄭國跟著效仿,也沒什麼可丟人的。
而且這種也確實有效。
在各國採取防守的策略之後,靠著城防堅固的優勢,也確實遏制了楚軍一開始,那勢如破竹的勢頭。
現在各處戰場上,也都因此陷入了對峙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