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朝堂那邊打著的主意,稍稍細思,陸淵便知曉了對方心思。
不過對於此事,他倒沒有太過擔憂。
梁國能夠對抗楚國,除了它本身底蘊確實強大之外,固然少不了徐國在背後的支援。
可徐國能放心支援梁國,這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
那就是徐國處在後方,並沒有和楚國直接接壤,它的本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正是得益於國內的安穩,所以徐國才可以不被其他事情分心,牽扯自身精力,能抽出足夠的資源來,用來扶持梁國。
這才是事情的核心本質。
但徐國能有這個條件,是因為梁國擋在了前面,所以保證了他的安全。
可你趙國,有這個條件能耐嗎?
別忘了,趙國的東郡,如今還正面臨著楚國西路行營的入侵啊。
兩百萬楚軍正囤積在東郡,時刻威脅著趙國的安全。
趙國為了抵抗楚軍,同樣不得不在東郡屯兵百餘萬,兩國就這樣耗了下去。
這種情況下,趙國自己都自顧不暇了,哪還有多少精力和心思,去幫魏國?
而且就算他想幫,其實也沒那個能力幫了。
魏趙徐三國,這些年的發展核心,其實都是一個路子。
那就是逐步放棄中州外的舊有本土,重點經營自身已經佔據了中州土地。
即魏國之河南、南陽二郡,趙國之東郡,徐國之樂安郡。
為了經營河南、南陽二郡,魏國把國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口,都遷徙到了這兩個地方,並在河南郡設了一個東都河陰。
這待遇,完全就是未來帝都了。
趙徐二國,同樣也不差。
在東郡,聚集了趙國三分之二的人口,一千六百餘萬人,生活在了這裡,可謂國中最為富庶之地。
同時在東郡,也設定了一個南都城,帝丘。
如今趙國在東郡的主力,基本就是圍繞在帝丘城附近,和楚軍進行對抗。
徐國那邊,因為遠離趙魏二國,難以聯合呼應的緣故,倒是沒那麼激進。
他在樂安郡,只是遷徙了國中一半人口,大概一千二百萬人左右,同樣也設定了一個南都城,樂陵。
這麼一解釋,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趙國遷徙了大量人口,重點經營的東郡,被楚國奪了一半,幾乎瞬間就損失了,相當於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
同時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口,也受到了楚國的嚴重威脅,時刻受到戰火籠罩,壯丁大量被徵召入伍,難以安心生產。
這種情況下,趙國支撐自己打下去都夠嗆,哪還有餘力來幫魏國?
魏國想要從趙國手中獲得足夠的錢糧,用來支援自己在河陽、關內兩個戰區的戰爭,純粹是想多了。
派使者找趙國求援,怕不是錢糧沒要到,自己反倒被人要走了不少東西。
因此,長了時間不好說,可短期內,趙國是無法給魏國,提供任何幫助的了。
但以魏國如今的情況,別說長期了,就這麼一個短期,能否撐過去都是夠嗆。
所以對於魏國朝廷那點事情,陸淵在確定對方草原大軍全軍覆沒,以及河南、南陽戰場,大局已定後,便沒有過多關注了。
這個遷到朔方靈壽的小朝廷,未來或許依舊能繼續維持下去國祚,甚至朔方郡也能繼續把控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