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周國遭受四方圍攻,前後損失的兵馬足有三四百萬,幾乎將國中男丁都打光了,最後也撐了二十年才被滅亡。
其之頑強,令人驚歎。
由此可見,想要滅亡一個霸主國,有多麼難。
之前陸淵能這麼輕易的消滅寧國,還是靠了紫雲道在內部瓦解,以及江東人心浮動,最後再祭出了封國這個大殺器,這才能不戰而降。
不然以上條件,少了哪一環,江東就絕沒那麼輕鬆統一。
可此時的唐許二國,可沒有楚國這麼好的條件,有一個紫雲道給他當內應。
南北二鄭,以及晉國,也沒經歷如同寧國一樣的慘敗,致使國內人心浮動。
甚至他們都不是豫州人,而是外州之國,對於豫州人來說,那是妥妥的外敵入侵。
這種情況下,哪怕此時北鄭和晉國,已經向唐許二國暫時屈服,做起了兒皇帝。
但兩國想這麼輕鬆的就吃下豫州,想也是不可能的。
他們想吃下豫州,唯一的辦法就是學魏國。
以絕強的實力,一步一步進行蠶食,最終消滅豫州境內的所有勢力,達到入主中州的目的。
如今北鄭和晉國屈服,只不過是想暫時穩住北邊的兩個強敵,解除自己的北境之患。
同時藉助對方的力量,積極向南攻打南鄭,以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以及實力。
然後再調過頭來,和北方的兩個強敵決一死戰。
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唐許想打下整個豫州,以作為未來的生存之土。
豫州三國則想守住自己的基業,使自己不被外人吞併。
雙方在這方面的矛盾和立場,就註定了不可能共存。
想來他們彼此之間,也很清楚這點,此時所謂的兒皇帝與合作,只不過是彼此利用,看誰手段更高明罷了。
這場由豫州牽扯出來的,五國間的合縱連橫,註定是未來的主旋律。
說不定,這些陰謀陽謀搞到最後,南北二鄭又如千年前那般,重新和解統一了呢?
又或者兩鄭與晉國結盟,選擇共扛北邊大敵呢?
世事無常,一切都有可能。
而在這混亂之下,五國相互牽制,誰也很難徹底消滅任何一國。
陸淵在青州地面上,所不願看到的事情,此時在豫州境內已經上演。
達成了如此均衡,豫州想要統一,幾乎是無可能的了。
孫思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說,豫章從此戰事綿延無期也。
在沒外力插手的情況下,緊靠如今豫州五方勢力,那是真的戰事看不到盡頭啊。
旁邊的周青也贊同這個觀點,只見他道:“丞相說的不錯,以豫州之局面,已非其等可解,無數百年之死戰,難破此局。”
說完,他朝陸淵拱了拱手:“陛下,既然我大楚無意直接插手豫州之事,那不如就在這五國之間,左右布子,挑動其矛盾,使其死鬥下去。
如此殺個數十年,令豫州變成屍山血海,讓他們自我削弱。
等各國仇冤難解,彼此猜忌,再難和解後。
我大楚揮師東進,豫州之國,又有何人可擋?
不過秋風掃落葉,一擊而滅罷了。”
作為武將,周青獻的方略,無疑要狠得多。
開口就是要挑動豫州五國亂戰,讓他們殺的屍山血海,仇怨重重,不留餘地。
但不得不承認,此事若真的能做成,那縱然豫州五國已成定局,今後也再難以成為楚國的統一中州的阻礙。
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就已經因為連綿的戰爭,殺的筋疲力盡了。
就算最後等楚國打過來了,豫州各國的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