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兩郡加起來才八十萬的人口,確實也沒多少維持一個郡級單位的必要。
因此在統計出了通海、鬱林二郡的人口之後,孫思文這位丞相,便立刻上書陸淵,提出了放棄開闢不久的通海郡,把人口全都撤到鬱林郡,重點開發這處經營已久的嶺南大郡的提議。
甚至他還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其實鬱林郡也可以放棄山區較多的一半府縣,重點經營靠海以及平原較多的府縣。
如此省並郡縣,節約開支,集中資源,為楚國日後北上中州做準備。
畢竟,反正過個幾十上百年,西南、嶺南這些郡國,肯定是都要放棄的。
通海郡和鬱林郡那些偏遠山區,就算費盡心思開發出來,也根本留不住。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把人都撤到更好開發,資源較多的沿海平原地區,讓人口能更好的繁衍出來,也能產出更多的錢糧賦稅。
而兩郡多達三千的官員,與五萬地方兵馬,也正好可以分配到剛剛擴增的河谷郡以及九真郡,省得朝廷還要再浪費錢糧,從心選拔官員和招募兵馬。
不得不說,孫思文這份奏疏,確實是良言上謀。
陸淵看後,確實頗為動心。
西南嶺南那片區域,確實沒有開發下去的必要。
因為將來極南地底毒火重現的時候,第一個遭殃的區域,肯定是西南、嶺南,那你是最先毀於一旦的。
反倒是西川、洞庭、江東這些區域,或許能慢個一二十年遭災。
僅從這方面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拿出來,先經營著幾塊區域,就是最合算的。
而且將來北伐中州,物資基本也是從這幾塊區域出的。
不可能萬里迢迢的從嶺南、西南調送物資,隔著崎區山道和海路,輸送到北伐戰場上去,那也太慢太耗費了。
因而對於孫思文的提議,陸淵是贊同的。
此時他之所以沒表態,並不是他捨不得那幾塊地,而是在想,是不是步子可以再邁大一點?
比如干脆放棄剛剛得到的九真郡,將它和通海郡、鬱林郡一起,直接廢棄算了。
而楚國則把這三郡的二百五十萬民眾,全都遷徙到江北的襄陽郡去,以開發當地富庶的江漢平原,為以後北伐積蓄錢糧物資。
甚至連此時還富庶的南海郡,其實也可以著手,將當地人口慢慢遷移到江北漢中區域,省得以後災難臨時再來遷移。
現在人口少的時候,遷移民眾,總比以後人口繁衍到數百上千萬,再來遷移要划算的多。
碰到的阻力與耗費,也要少不少。
只是這樣一下子放棄西南、嶺南四個郡,幾乎等同於楚國疆域縮小了三分之一,面子上的極為難看,先不去說。
就說少這麼多領土,陸淵自身獲得的氣運的減少,就夠讓人難受的了。
先前吞併了嶺南三國,直接令楚國的氣運上漲了兩成,剛好填補了他失去洞天的靈氣虧損。
此時放棄四郡,雖人口沒有損失多少,但對於氣運的影響,還是有那麼些的。
說不定就會少個一成、半成氣運。
所以南邊放棄可以,但這氣運卻不能令他減少。
“看來這方面,還得落到江東那裡去了。”
陸淵嘴中唸叨著,人已走到一邊,看向牆壁上掛著的揚州魚圖,視線緊盯著江東寧國佔據的二郡。
自從這幾月來,楚國拆分西南、嶺南三國,一口氣擴增了八個附庸國,盡收其地的訊息傳回後。
不僅楚國國內一片歡聲鼓舞,和楚國緊鄰的周邊各國,也瞬間風聲鶴唳,緊張兮兮起來。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
隨著楚國一步步梳理內政,解決完後顧之憂後,已經能整合更多力量的楚軍,定然不會安坐於國內,而是會轉而圖謀擴張的。
而那擴張第一步,自然是如今揚州最後一個還未臣服的國家,前揚州霸主,佔據了江東二郡的寧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