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南詔國那邊,這些日傳來訊息,其國中上下,似乎已經同意接受楚國條件,此時已經和楚國使臣展開談判,接洽朝貢楚國,封國建邦之事了。”
下方有負責這些方面,訊息靈動的大臣,回報道。
“南詔國已經同意了,他們能接受將整個國度一分為三,還要分出一部分,交給楚國直轄管控?”
謝寧聽到此,不由驚詫。
這一次楚國整頓西南三國,給大理、南詔、宋國等國開出的條件,雖談不上苛刻,但也用不上寬鬆。
楚國的要求是,西南三國,按照國中先天數量,以一位先天冊封半郡為國的條件,將原本一個整體的三國,拆分成一個個以先天宗師為首的小國。
若按這個要求來做的話,那麼原本有兩郡之地的南詔國,將被拆分成三個僅有半郡的小國。
還有半郡將由楚國回收,成為直轄之土。
大理國倒是不用被收回國土,因為他國中有四位先天宗師,一人半郡,正好能將國內的兩郡之地,給分個乾淨。
真正吃虧的還是宋國。
因為只有謝寧一位先天的緣故,所以按照此個政策來做的話,那麼他將直接失去一郡之地,只能保留半郡之土。
而更過分的是不知是不是楚國也知道宋國好欺負,所以給他留下的半郡之地,還不是已經開發成熟地的九真郡。
而是宋國剛剛開拓不久,蠻夷遍地的銀生郡。
這叫謝寧如何能接受?
要知道,銀生郡原先在大理國之下的時候,都是屬於貧瘠之土。
後面經過謝寧征討,該地上的蠻夷土著,又被殺死、逃散了一大批,人口損失極為嚴重。
所以如今整個銀生郡內,登記在冊的百姓,也不過八萬餘戶,三十餘萬人口罷了。
像這種窮困之地,即便去那裡做個國王,又能有什麼意思?
既收不上多少稅,也養不起多少大軍,說是國王,實際上還不如內地一知府,也就名頭好聽許多罷了。
而要被割讓出去的九真郡,卻是實打實的富庶之土,有戶三十六萬,人口一百七十餘萬,抵得上五六個銀生郡。
當然,在楚國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宋國還能保下國祚,謝寧還能做一個王,在場諸多公卿還能保留自己的地位,這放到歷朝歷代,都是難得的美事了。
畢竟以往敵國王朝被滅,那可都是要殺進敵國王室,舉國公卿都要淪為亡國之奴的。
如今楚國能如此優待宋國,已經實屬難得了。
可凡事就怕比較。
看到南詔、大理得到的好處比自己多,哪怕知道自己待遇已經算不錯了,謝寧依舊會感到自己吃虧了。
心中自然猶猶豫豫,很不甘心,做不出投降決定。
“大王,南詔國先前就受到楚國重創,後續又遭到赤黎、昆海、劍川等國數年騷擾,近幾年來可以說飽受戰爭,國家疲憊。
其雖有兩郡之地,但這地盤之上,民眾被掠奪近半,還能剩下個一百五六十萬,就算不錯了。
所以其雖有三位先天宗師,可舉國之兵,頂多十萬。
但楚人在河谷、西川二郡,據兵十萬,有兩位先天宗師率領,兵壓南詔北境。
赤黎、昆海、劍川三國,也各自在國內聚兵,響應楚國黔中兵馬。
這幾路大軍聚過來,兵馬怕是不下三十萬,先天宗師也有六位。
以南詔國之力,又如何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