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只靠雪原一家,又怎麼可能是周人對手?
不出意外,該年秋季戰事,以蕃人的慘敗而告終。
去年春,經歷慘敗之後,蕃人能夠出動的兵馬,竟只剩下三十萬人,可謂史無前例的大跌。
此等實力,甚至都還不如在河、隴二郡駐守的周人,又毫無意外,被打的大敗,最終周國斬俘十餘萬,大獲全勝。
等到了去年秋,緩了一個夏天,蕃人恢復了點元氣,為了挽回頹勢,便拼盡全力,再度抽出了五十萬大軍。
幾乎是傾巢而出,想要從周國奪取河隴二郡。
那個時候,北邊的魏國也同樣舉兵五十萬,從佔據的朔方郡南下,攻打周國的河內郡。
蕃人與魏國兩路出擊,互相呼應,出動百萬之軍,聲勢可謂浩大無比。
在當年,幾乎可以說是九州內,最為令人矚目耀眼的一場戰事。
連陸淵所指揮的江南決戰,都被蓋過了風頭。
而與兩方兵馬相比,那時的周國在經過連番大戰之後,在河隴、關內,所能動用的兵馬也就只剩下各二十萬人了。
形勢可謂危急萬分。
在這國破家亡,僅在一時的時候,周人經過緊急商討後,最終決定壯士斷腕,直接放棄了河西郡,將河西郡內僅剩的百萬之民,盡數遷移到處在關東的南陽郡。
收縮防線之後,沒了河西郡負擔,河西郡的十萬守軍被周國調到了關內郡協防,使得京畿地區的守軍達到了三十萬眾。
而隴西郡那邊,則只留十萬兵馬,以及徵調十萬民夫,用以防備蕃人。
很顯然,相對於屢戰屢敗,一直沒能從自己手上討到什麼便宜的蕃人。
還是自南下以來,就接連大勝,擊滅周兵數十萬,從自己手中奪去了一個朔方郡的魏國,在周人眼中更有威脅些。
所以為了抵禦魏國的南下,周人不得不集中更多力量,用以防備魏人。
事實上,魏人的威脅也確實大。
沒有去年秋冬一場大戰,魏人五十萬大軍攻勢凌厲,開戰初期,就連克周國關內郡三府,先鋒幾乎打到了周國國都長安的邊上,嚇得他們舉國震動。
後面賀拔勝緊急反擊,周人國內又一口氣徵發了二十餘萬民夫,當做炮灰一樣送去添線,最終付出了慘重代價,才總算將未能又趕了回去。
不過即便如此,關內郡北邊丟去的三府,最終也只奪回了二府之地,還有一府被魏人牢牢掌控。
在關內郡之北,魏國已經取得了南下的要道,周人國都長安時刻處在魏人兵鋒之下,北方稍有烽火,長安便要震動,可謂一日三驚。
在此情形之下,周國已經在商議,是否要進行遷都事宜。
比如從國都長安,遷到尚處於後方,在北面有著大河之險的河南郡河陰城。
只是遷都重大,周國的皇室公卿,祖宗陵園皆在關內郡,關內郡也是周國中人口最為富庶之地,向為根基之所。
想要從這裡遷都離開,涉及的利益糾葛太多了。
故而其國內分成兩派,每日爭論不休,遷都的事情也就這樣拖了下來,一直沒個定論。
不過遷都的事情爭議頗多,但對於是否要繼續放棄隴西郡,周國國內意見倒是頗為一致。
在去年冬季的大戰,蕃人在將部族遷徙到周國放棄的河西郡後,又舉兵五十萬入侵隴西郡。
而周國在隴西郡內,僅有十萬兵馬,十萬民夫,力量可謂薄弱。
尤其是先天宗師,蕃人此次可謂將所有家底都拿出來了,一共出動了八位。
周國在隴西郡,卻只有區區兩位。
以五十萬對二十萬,以八對二,力量如此懸殊,周國在隴西戰場上,可以說罕見的處於劣勢,被打的節節敗退。
不過數月間,就丟了半數領土。
若非後面賀拔勝打退了魏國,又率五萬兵馬緊急回援,怕是整個隴西郡都要丟了。
不過在丟了半個隴西郡後,周國朝堂上下,倒也清楚認識到,此時周國的國力,確實再也無法支撐兩線作戰了。
而隴西郡經過這些年的戰事肆虐,早已不復當初水草豐美,良田遍地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