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此起彼伏的叛亂,或者陽奉陰違,基本是跑不了了。
所以除了官員缺口外,這些地方上的民心,也需進行拉攏安定。
針對原先寧、蘇、南海等國強大的地方豪強士族,楚國需要進行打壓清理,以保證對地方的掌控力。
同時針對那些普通民眾,則需減稅減負,進行拉攏。
如此地方才可民心安定,保證楚國對基層的掌控力。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地方上的騷亂是免不了的,需時刻保持大軍鎮壓,以穩定局面。
同時陸淵大軍一下從原本的七十萬,擴編到一百一十二萬,一下增加六成兵馬。
從表面上看,大軍的人數雖然增加了,楚國聲勢愈發浩大。
可實際上,各支部隊混入了大量降兵,彼此間的信任磨合大為降低,士氣方面也有所削減,戰力實際上是反向降低了的。
在沒有培養出足夠的信任磨合之前,這百餘萬的大軍,戰力可能還不如原先的七十萬人。
故而為了恢復戰力,楚國也需兩三年時間進行磨合,才能使各部大軍戰力恢復到巔峰。
而楚國此時對地方進行梳理,肯定會引起不少騷亂反叛,正好讓這些兵馬進行征討,用以加深磨合。
這也算相互增益了。
因此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剛剛體量翻了一倍的楚國,是真的沒有餘力進行新的擴張。
此時就算東征打下了寧國,也沒法對打下地盤進行治理,頂多是地圖上看起來大了些,可大而無用,虛胖罷了。
陸淵又沒想去爭這些虛名,他只要實際利益。
而且如今翻了一倍體量的楚國,所聚攏的氣運也夠他修煉所用,這就更沒動力進行擴張了。
先緩個兩三年。
等他修為更進一步,仙道武道,雙雙突破,而楚國也消化戰果,積蓄出足夠底蘊。
那時擴張,才是最好、也最不留隱患的。
“大王穩重,思慮深遠,不為虛名所累,不以利益所迷,貧道佩服。”
玄成子見陸淵沒有采納自己的提議,不由略微失望,但還是道:“既如此,便聽大王的吧。”
陸淵見此,想著對方剛來,也不好過於打擊對方信心,於是又笑道:“雖此時不動兵,但卿回去之後,可讓投效寧國的那四位護法神將,進一步滲透寧軍,掌握更多兵馬權力。
如此等我大楚數年後,揮軍來攻,再行歸義,便能給予寧人更大重創。”
說到此,陸淵沉吟一下,又道:“為使寧人更加信任,道友或可效彷飛霜道,先暫時帶領門眾東投寧國。
原先卿答應出仕我楚國的兩位貴門長老,也可以襄助之名,先行入仕寧國,以掌其權。
如此,貴門對寧國掌控更深,日後反正,對我大楚幫助也更大。”
如今隨著戰事停歇,寧國的各方力量,也陸續撤回了國內。
經過幾個月的收攏整編,經過皇城司和臨海世家一些內奸的探查通傳,關於寧國如今的具體實力、地方防務,楚國已經有了不少了解。
現在的寧國,國中兵馬,大概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西征之戰中,各部逃回的殘兵。
其中,江北戰場上,楊景、玄魚二人,帶回約兩萬步騎兵馬、六萬餘水師。
嶺南戰場,上官明帶回兩萬餘寧軍殘兵、上萬水師,以及近萬南海國步卒、五六千水師。
以上合計約五萬步騎,八萬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