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派人前去西南,勾連大理、南詔兩個夷國,令其在楚賊後方作亂。
兩處不管哪處生出異動,都必可令楚國後方失火,前後難以支應,不得不耗費大量兵馬去應對。
如此,楚賊能用於前線的兵馬,也將大為衰減,再也無法保持如今這般所向披靡的攻勢,只得轉向防守。
到時靠著我大寧強大國力,或可就能趁著戰時,楚國忙於後方,無法兼顧前線的時機。
透過戰爭援助之手段,一一兼併南海、蘇、宋等國。
若能收此嶺南三國,我大寧便可再得四郡之土,六七百萬之民。
如此算上我大寧原有之土,疆域便可達九郡之廣,治下黎庶更可增至兩千三百餘萬,疆域百姓皆兩倍於賊楚。
有此基業,屆時哪怕純靠消耗,也能生生耗時賊楚了。”
沉丘自信滿滿,將自己改良過後的御楚第一策,給眾臣說了出來。
不得不說,按照他的設想,以及設想成功之後的未來前景,確實極為誘人。
最起碼,從表面上來看,此策成功率還是相當大的。
而且相比於白義安原初那版的冒險之策,經過沉丘改良之後的,只動員原本本就打算派到戰場上的彭蠡十萬兵馬,從可靠性就勝過了許多。
卻如沉丘所言,更加中庸穩妥。
“陛下明睿,能想出此等奇策。”
“此計若成,楚賊覆滅,指日可待矣。”
“來日攻滅楚國,皆陛下今日之策功勞也。”
大廳之內,一些傾向於穩妥,或者本就是沉丘心腹的臣子,又開始大肆歌功頌德,吹噓此策起來。
而躲在一些沒有附會的臣子群中,白義安見著這一幕,心裡不由更加失望了。
作為曾追隨祖父,有過十餘年軍旅生涯的老將,深受祖父耳讀目染的他,又怎麼能看不出,這位陛下所言的中庸之策,太過於想當然了。
就像是紙上談兵。
各種計劃看是可行,若一切都能按其所說一樣,順利執行下去,那麼楚賊確實敗局已定。
可問題是,事情真能如此嗎?
或者說,楚賊真的會如此之蠢,按照沉丘設想的去做嗎?
進度沉丘推演的第一步,派兩位武侯分領大軍,前去攻打楚國廬陽衡陽二府。
先不說一位武侯領著五萬兵馬,能不能打下一座有十萬人堅守的大城?
就說能打下來,但楚賊危急時候,就不會抽調援兵嗎?
在洞庭此處,楚賊確實只有一位蕃妃可以調動。
可在嶺南之地,尤其是蘇國之地,楚賊可是匯聚了二十餘萬兵馬,足足四位先天宗師的。
與之對應的,主要是城內蘇玄歌領著的幾萬殘兵,以及倉皇逃回國內,謝寧率領的蘇國止於十萬左右的兵馬。
此兩國相加,實力就已經遜於當地楚軍了。
因此,楚賊完全有著餘力,可以從該處戰場抽回一部兵馬,和一二位先天宗師,用以支援洞庭戰局。
只要這部分力量調回來,那麼沉丘所言一切,都將只是個笑話。
那兩位分兵攻打廬陽衡陽的武侯,別說攻破此二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