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萬牧民向南遷移,光是組成的牧人騎兵,便能有上百萬眾。
浩浩蕩蕩的鐵騎南下,縱然其中多數是戰力一般的牧民,但這股力量加起來,也能讓魏國好好吃一壺了。
雖然以魏國的力量,最終肯定是能攔下這股牧民遷移潮的,將這些南下部民,統統剿滅或者收編。
可魏國所在的兗州,同樣也處在寒潮釋放的極限區域內。
現在是那些草原上的牧民遭殃,被寒潮驅趕著,不得不南下遷移。
等整個草原化為雪地之後,下一個輪到遭難的,可就是魏國了。
快則二三十年,慢則五六十年,寒潮就將逼近兗州區域。
一旦寒潮降臨兗州,同樣二三十年內,整個兗州也將步入草原後塵,一步步化為冰域之國。
也就是說,現在留給魏國的時間不多了。
可能二三十年,可能五六十年,寒潮就要來了。
而在這些時間之內,魏國必須做出改變,帶領舉國上下的子民,向南突破,奪下一片生存之地。
這個時間很緊。
魏國沒有太多時間去猶豫準備,必須立刻作出選擇。
如今看來。
對方的選擇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繼續向南。擊敗自己的老對手周國,奪取對方的地盤,好作為魏國躲避寒潮的棲息之地。
去年爆發的那場國戰,便是魏國向南突破遷徙的預兆。
作為一個同樣雄霸一州的霸國,區區十萬人規模的國戰,只是開胃菜而已。
等這餐前小點吃完,很快大餐就要端上來。
屆時數十上百萬的魏兵,甚至那些草原部民,都將化為北方洪流,一波又一波的衝向周國,直到將對方徹底擊垮,佔據了對方的土地,才會停止。
不過到了那時,周國覆亡了。
這些北方寒潮下的遺民,下一個目標,可能便就會換成楚國了。
若真到那一天,說不定楚國還要和他們做過幾場,才能守住自身領土。
因此陸淵對於周國,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抱著惡意。
將來若是有需求的話,或許也可以扶持對方,把周國當做楚國的北部屏障,用來阻擋北邊那些寒潮移民的威脅。
國與國之間,關係好惡,從來都不是固定的。
唯有利益和局勢,才是作出選擇的導向。
陸淵做大王這些年,對此已經有了深刻體會,並且熟稔於心了。
當然,以上這些,都還只是推測。
周國與魏國之間,也還沒爆發大戰,頂多是有一些小國戰而已。
事情最後是否真的會如此,一切還有待觀察。
但即便如此,戰爭已經達到小國戰規模的朔方戰線,周人每年也要損失數萬兵馬。
東邊的河陽二郡倒是好一些,周國與梁國,戰事規模並不大,甚至連摩擦衝突都極少。
兩國雖然在邊境屯駐了重兵,但彼此都很剋制,都沒有將戰爭擴大化的意思,還是保證了一定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