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府縣兵能在年節時候、和端午時候,領兩份節賞。戰兵則在這兩份節賞之上,額外多了中秋、寒食兩節賞。
並且府縣兵的節賞,和戰兵的節賞,給的待遇和銀兩,也是差別極大的。
極端情況下,可能相差兩倍不止。
因此比較下來,一個普通戰兵一年的收入,可能達到府縣兵兩倍以上。
若是參與戰事,有一份戰時津貼,藏兵還能領雙餉,或者一個半餉,那與府縣兵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
再舉一個例子。
府縣兵月餉三兩銀子,一般城中力工小廝,一個月辛苦點的話,也能掙個二兩銀子。有點技術的話,比如當個大廚、鐵匠、木工,拿個三四兩銀子,更不在話下。
哪怕算上節賞,一個府縣兵的年收入,也就剛剛和一個普通廚子、鐵匠、木工差不多,僅比最底層的力工小廝好上點而已。
所以哪怕府縣兵的餉銀能夠養活全家,但日子過得也是皺巴巴的,富裕不到哪去。
而戰兵則能在養活全家的基礎上,在用養活全家的資源,來養活自己一人。
有了足夠的錢,自然能夠放開手腳吃喝,放開手腳錘鍊武藝,甚至去買點藥材滋補,日子過得簡直不要太美。
如此大的收入差距,自然而然也就造成了府縣兵和戰兵的戰力差距,將兩種兵種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戰力等級。
一個只能對內鎮壓匪寇民亂,維持維持治安而已。
另一個則能對外與諸國爭鋒,對內平定大規模叛亂,無有懼者。
正是以上這些差異,所以如果沒必要的話,各國都不會把府縣兵也帶到前線戰場,參與到對外征討當中。
想要炮灰,多徵發點廉價的民夫就可以了。
想要摧堅拔銳,府縣兵也沒那個能力。
這不上不下的狀態,也令各國達成了共識。
府縣兵就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其它的工作用不到他們。
而且府縣兵僅比民勇好上些許的戰力,也使得他們難以承擔重任,根本起不到大作用。
楚國現在有五十個府,也就是大約有十萬左右的府縣兵,這是處於第三部分的戰力。
此外國都巴陵內,還有五千左右的金吾衛,專門負責城內治安。另有五千左右的宮廷禁衛,負責王城治安。
這兩部分兵馬,加起來有一萬人,是陸軍序列中,最弱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陸軍五個序列外,剩下就是五萬水師了。
禁軍、郡兵、府縣兵、金吾衛、宮廷禁衛、水師,以上六部分序列,共同構成了楚國的軍事力量,足足七十二萬大軍。
這看起來很多,可楚國鋪的架子也大,一攤開來用,各處分一分,也就沒多少了。
就如此時。
三處偏戰場分了分,各地治安分一分,邊疆防備分一分,最後能落到陸淵手中的,也就二十一萬人馬了。
面對是幾方兩倍之眾的寧國大軍,實在捉襟見肘,漏洞百出。
“眼下先守一守,實在不行,只能多付出點代價了。”
陸淵自語一句,說到最後的代價二字,眼神中閃過一絲肉痛,顯然是有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