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之土,那才是陸淵看中的地盤。
至於其它,皆是雞肋。
“不過周國的河南、南陽二郡,上古時候也屬於中州,此二地若是有機會的話,或可趁機拿下。”
陸淵心中閃過想法,但沒繼續深思。
周國作為霸國,自然早就知曉了天地大劫的事情。
如此一來,對於自己國內唯二的中州之土,當然是無比看重。
只看如今周國如此艱難,但依舊在河南、南陽二郡,屯住了四十萬大軍,便可看出對方的重視。
楚國想要奪下這兩塊地盤,難度遠不是拿下一個有著重重山林阻隔,交通不便,偏居於山南之地的漢中郡可比的。
丟了漢中,對周國來說,只是丟了南部一塊不怎麼方便統治的地盤,猶如斷去一腳。
雖然肉痛少了一個財源之地,但並非不能接受。
可要是丟了河南、南陽二郡,那就不是斷腳了,而是直接斷頭,是關乎性命根本的。
楚國要真敢打那裡的主意,信不信周國會直接放棄河、隴二郡,甚至放棄北地朔方郡,然後收縮所有力量回關內郡,接著傾盡所有和楚國死磕?
周國關東二郡,已經成了禁臠,周邊誰動,誰就會點炸這個馬蜂窩。
沒見到梁國,都只是在旁邊蹭著,雖然屯住了重兵,但只是擦著佔點小便宜,沒有深入。
陸淵可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腦抽上去,佔這個沒人佔的小便宜。
因此,這事他也只是想想,並沒多麼放在心上。
只是周國河西、隴西、河南、南陽四郡,雖然陸淵已經放棄了攻佔的打算,但對於這四郡之地,倒也並非沒有從中牟利的地方。
比如在河、隴二郡,等明年黃玄理清了漢中軍政,初步穩定了這塊地盤之後,或許便可讓他派出一支兵馬,出兵河隴,配合蕃人,夾擊周國。
如此做,陸淵倒不是想打下地盤來,繼續向西北擴張。
主要是他眼饞周國河、隴二郡的人口。
周國河、隴二郡,雖然經過這些年的兵災和雪災,人口損失極重,每年都有大量流民,從此逃離。
其中漢中郡,接收的河、隴流民,就有三四十萬,可見其流失之重。
但即便如此,河、隴二郡剩餘的人口,也還剩下兩百餘萬。
如此之多的戶口,若是能趁機擄掠一些回楚國,無疑能極大的充實楚國地方戶口。
這些人可都是三帝苗裔,與楚國之民的文化、信仰、習俗都相似,同化起來沒有半點阻礙。
當初從漢中擄掠的周民,遷回洞庭、西川二郡後,才用了三五年,楚國就完全消化了個乾淨,徹底成了楚人。
此時從河隴二郡擄來這些人口,同樣不用花多少力氣,楚國就能完全接收利用。
陸淵也不需多,能擄回個五十萬人,就可令西川郡的開發更進一步,徹底的成為西部糧倉。
甚至關於搶人,其實他都不用親自動手。
直接與蕃人那邊,達成貿易共識,讓蕃人動手去搶人,楚國這邊直接用糧食跟他們交易即可。
如此不費一兵一卒,只花些在楚國有盈餘的糧食,便能平白得到大量人口。
等著交易穩定深入了,或許到時直接用糧食,跟蕃人購買他們本部人口,都不會有絲毫問題。
畢竟蕃人部落中,每年都要餓死、凍死幾十萬人,留在部落中也根本養不活。
與其白白讓他們凍餓死,還不如送他們去楚國,既能給部落換回寶貴的糧食,也能讓他們活下去。
如此兩全其美之事,陸淵相信,蕃人那邊應該是很樂意這麼做的。
而且這麼個人口糧食貿易,還有一個好處。
那就是透過糧食,楚國能間接的影響控制雪原蕃人,並且透過這個貿易,持續不斷的讓蕃人失血虛弱。
寒災是一日冷過一日的,每年的風雪都會比前一年要大。
蕃人就算每年送出去的人口再多,換回的糧食再多,部落的人口依舊免不了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