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嶺南。
有這多餘的兩位護法神將在,陸淵打下蘇、南海二國,瞬間就能填補新佔地方的防守空缺,迅速穩定當地局面。
以上諸多例子,足可見楚國對先天宗師的急迫了。
不過在答應讓護法神將盡快抵達楚國之後,縉雲也提出了另一個要求,那就是在楚國之內,儘快給飛霜道提供一個新的山門駐地。
既然打算投靠楚國,飛霜道要麼不做,要做就自然做絕。
都打算投靠過來了,他們也不打算再留在寧國疆域內,已經做好了舉派遷移到楚國境內的打算。
既然是舉派遷移,那動靜自然小不了了。
飛霜道山門內的核心弟子雖少,但也有百餘人。
若是再算上一些虔誠的核心信眾,以及外圍精幹弟子,還有護法道兵之流,人數更是直接破三五千。
要是再算上這些人的家卷,破萬也只是等閒。
這麼多的人,一股腦遷來楚國,當然要有一個好的地方安置下來。
因此給飛霜道尋找一個新的山門駐地,便成了重中之重。
而對於這個要求,陸淵自然不可能反對,縉雲方才提出,立刻就答應了。
飛霜道能遷到楚國,對於拉近兩邊的關係,好處自然多多。
同時宗門地處楚國境內,也便於楚國對飛霜道施加影響。對方作出此決定,足可見態度之誠。
甚至不說以上這些。
上萬人遷移到楚國,還是上萬有錢人,不僅能充實楚國人口,更能給地方帶來極大的經濟刺激,各位好處多多。
僅憑這點,陸淵就沒拒絕的理由。
因此答應縉雲之後,他回去就拿著地圖,開始在楚國境內尋找合適地點。
最終在洞庭湖東南,巴陵城與長沙城之間,一座緊鄰湖畔的高山,被挑選了出來。
此山名叫天守山,位置險要,扼守水道,屬於一處兵家重地。
同樣的,這裡鍾靈疏秀,山青水繞,過往多有修仙尋道之士,入山修行,位列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
不過當今天下,所謂福地,早就名不符實,根本沒有任何靈氣產出。
此處天守山也一樣。
山中遠有些老道士,修了十幾座破道觀,在裡面修行。
後來兵戈四起,天守山因為位置緊要,數次淪於戰火之中。
山中的那些道士,要麼被殺,要麼逃走,此山最終淪為一處要塞,被掌握此地的勢力派兵駐守。
等到陸淵打下此地後,同樣留了五百軍士,駐守此山,控扼周邊。
如今隨著楚國一統,地方安寧,原本的兵匪群盜,也各自銷聲匿跡,此地軍事要塞的地位,也慢慢不那麼重要起來。
現在既然飛霜道要遷來楚國,正好把那裡的軍事撤走,將此處福地交與對方,讓對方宗門落腳。
而且以飛霜道的實力,有這麼一個大仙門坐鎮當地,足以威懾群小。
對地方治安的影響,說不定還比原來五百軍士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