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時候聽到陸淵親口承諾,眼前這些方人才如此高興,如此的失態。
因為這代表著種族的延續,部落的存亡,自己和部民的性命死活……
意義如此重大,怎麼能不感激涕零?
而陸淵對於這一點,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蕃人對自己越是感激,對自己越是依賴,日後他想拿捏對方,自然也就越是容易。
他只是答應了與蕃人聯合,會北伐進攻周國而已。
但可沒答應,進攻的是一個漢中郡,還是整個周國。
楚國只是想打下漢中郡,完善西北方向的防禦而已。
在沒統一揚州前,陸淵並沒有向外州繼續開拓的想法,也並不打算和周國死磕。
所以攻佔漢中郡之後,他大機率的選擇,便是繼續扶持蕃人,讓這些受到飢餓驅使的人,持續不斷的去找周人麻煩,源源不絕地給周國放血。
這樣互相耗個八、九、十年,等兩邊都流乾了血,耗盡了力氣。
楚國這邊也消滅了寧國,一統揚州了。
屆時也就可以兵分兩路。
一路之漢中而上,聯絡雪原蕃人,出隴西,平河西,佔據周國西部二郡。
一路則可沿漢水,出襄陽,征討周國之襄陽、南陽二郡。
如此兩路齊出,百萬雄師北伐,已經因為連年戰爭,虛弱無比的周國,拿什麼來抵擋?
而若是楚國能奪取周國的隴西二郡和漢陽二郡,靠著這兩處形勝之地,繼續向北,則可滅周國,獨霸雍州。
揮師向東,則可配合江南水師,西南二路共討梁國,進軍青州。
以上不論哪點,都能令楚國在未來的九州爭霸中,佔據絕對的優勢。
前世諸葛亮的隆中對,也不過如此了。
而且不同於只有新野一城的劉備,如今的陸淵本錢可厚多了。
五郡三國,雄兵百萬,先天六人,霸主之基。
有此實力,蜀漢無法完成的隆中對,楚國卻是輕而易舉。
“此時我要做的,就是打下漢中郡後,先順江而下,徹底覆滅江東的寧國,徹底一統揚州,解決這個後顧之憂。
如此,不用當心旁人白衣渡江後,我也只可放心北上,與九州群雄爭鋒了。”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然後看著下方使者,便繼續商討起進一步的合作細節。
比如蕃人答應的好處條件,什麼時候可以送來?
楚國這邊馬上就要出兵了,蕃人那邊是不是也要配合著出一點兵馬,幫著吸引一下週國火力。
以上種種,關乎核心利益,都是值得爭論的。
哪怕是盟友,也要寸步不讓。
一時間,殿內結盟後,被陸淵叫來會見使者的群臣,便和那些蕃人使者爭吵了起來。
陸淵也在這期間,悄然退去,及時離開了這唾沫橫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