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如今已是霸國之業,能動員百萬之兵,足可與天下任何一國爭鋒。
此次攻略周國漢中,使用計謀,不過是為了使戰事的損耗,更小而已。
這並不是說楚國除了計謀,便勝不了周國了。
哪怕這次計謀被周國識破,大不了陸淵就親提三十萬雄兵,北上漢中與之爭鋒。
他出道以來,大小百餘戰,斬先天四,滅國一,服國三,破敵百餘萬,拓土數萬裡,可謂戰功赫赫,當世軍神。
便連此時謀劃的周國,也不過是昔日的手下敗將。
面對這麼個敵人,對方縱然強大,但要說陸淵畏懼,卻也是言過其實了。
果然。
聽到陸淵這般說,受到這股豪氣感染,孫思文原本的一些憂慮,也消散許多。
最後跟著笑道:“大王所言極是。為國用兵之道,奇兵雖可,但正道卻也不可缺失。若最後計謀真的無法成效,也不過堂堂正正一戰,沙場勝負而已。
我楚國霸業新立,諸國疑慮頗多,也確實需要一場正面之戰,向天下各國宣揚武力,明確霸業。”
新的霸主崛起,總是伴隨著舊的霸主隕落或者失敗。
楚國現在就是新崛起的霸主,但這僅僅只是有了一個霸主名分,到底有沒有這個霸主實力,天下人還是有很多疑慮懷疑的。
畢竟楚國說起來戰功赫赫,但此前所對付的,也都是一些漢中、西川之流的小國。
哪怕是西南諸夷國,也只是蠻夷而已。
擊敗這些國家,只能證明楚國有點實力,但卻無法證明楚國,就真的可以和其它霸主抗衡了。
所以為了證明這一點,找上一個霸主之國,和對方堂堂一戰,然後擊敗之,就很有必要了。
而縱觀周邊,符合這個要求的,其實也就周、梁、寧三國而已。
但三國之中,梁、寧二國,此時都沒有太大戰事,隨時都能動員出數十萬兵馬,用以征戰。
楚國與他們相敵,並無多少勝算。
但周國就不同了。
如今周國三面開戰,國內兵馬被牽制了大半。此時楚國與其相敵,對方所能抽出來的兵馬,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十萬,其中戰兵更是不會超過十萬。
相反,楚國這邊,陸淵卻可以動員出三十萬常備戰兵,算上民夫,五六十萬大軍也只是等閒。
在兵力上,陸淵有著絕對優勢。
而在先天高手上,有著他和黃玄在,縱然周國所有先天齊出,也絕不是他兩人的對手。
其餘錢糧之憂,就更不用說了。
楚國府庫充盈,周國已經面臨糧荒,這戰真的打起來,對方絕對耗不過他。
兵力、高手、錢糧,征戰的三大優勢在手,這要是打不贏周國,陸淵也就枉為這幾十年征戰,直接找塊豆腐撞死了。
此戰唯一讓人憂慮的,不過是最後的損失有多少,收穫有多少而已。
但不管損失和收穫,踩著周國的臉面,幫著楚國坐穩霸主的位置,已經是母庸置疑的國策了。
這點陸淵與孫思文都清楚。
當初定下攻略漢中的戰略時,便已經想明白了這一點,不會有著什麼疑慮。
此時一番君臣談心,也不過是在明確這一點罷了。
而解了心中困惑之後,孫思文也再無疑慮,得了陸淵首肯,便領著朝中大臣,和周國使者進一步商議交易之事了。
與此同時。
各地糧草的排程運輸,各部兵馬民夫的混雜,也順時而動。
一場關於征討周國的戰爭,在明面上糧食貿易的遮掩下,悄然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