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三國佈陣,就可讓太平道這邊的陣營,再多一頭地仙級別的龍脈陣靈。
雖然限於陣法的限制,這頭陣靈無法脫離陣法範圍,只能在陣法覆蓋區域內活動,限制極大。
可對於太平道來說,他也不需要主動出擊,只需要守住現有地盤,擋住九州仙門的入侵就可以了。
這本來就只有防禦需求,沒有進攻需求。
所以陣靈的缺陷,也就不是缺陷了。
與之相比,多一位地仙戰力,對太平道來說,甚至能影響戰局的勝負走向。
此陣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提。
陸淵已經讓衣丹城下令,在太平道控制的域南以西三國,也就是青陽、大目直屬二國,還有金胎門所在的安羽國,開始設定萬氣地龍陣。
打算以此三國為基,連成一個大陣,化出一條龍中之王來。
不過想佈置這個陣法,需要的人手也很多。
按照一國百個基點來算,三國就要三百個基點了。
此個陣法基點,也就是一處法壇,想要維持啟用的最低需求,最少也要五個凝聚三氣的修士,加上一個凝聚士氣的修士,才可撐起來。
也就是衣丹城現在,向外派出去的小隊配置。
不過他在這個標準之上,還加了兩百個凝聚一二氣的記名弟子。
這些弟子,其實也起不到多大用。
不過多少也是有些法力,會基本法術的修士。把他們派到各處法壇,打打下手還是可以做到的。
甚至陰暗一點,關鍵時候,拿來承擔陣法反噬,也是上好的緩衝耗材。
這也是衣丹城,給個小隊配置記名弟子的目的。
陣法運轉到極致,對維持各處法壇節點的修士,負擔壓力也是很重的。
多些人來分擔,他們承擔的壓力也就少些。
至於來分擔的人,能不能承受,這個就不再考慮之中了。
但就算按最低配置來算,太平道想要佈滿三百個法壇,最低也需要三百凝聚四氣,一千五百凝聚三氣的修士才夠。
衣丹城收編了青山閣和風雷堡的修士,叫他們整合起來,目前也就剛剛夠維持一個青陽國的陣法而已。
剩下雖然還能多出一二百的三氣、四氣弟子來,但也不夠填滿大目國的。
金胎門所在的安羽國那邊,倒是不用擔心,對方就有足夠弟子,佈滿整個國內法壇。
但除此之外,也沒太多餘力支援它處。
大目國的法壇,依舊還在空缺中。
對此,陸淵也只能讓衣丹臣先派出多餘的人手,趕去大目國,先建起能夠建起的法壇來。
然後他這邊,再向碧湖宮和玄龜山這兩個附庸宗門,下達徵召令。
從這兩家仙門中,抽取足夠人手了。
這是一場波及整個域南的大戰,總不能所有的仗,都讓太平道和金胎門打了,沒這樣的道理。
碧湖宮和玄龜山兩家,該承擔的責任也要承擔起來,一起幫著分攤壓力。
如此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