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的大長和軍約有兩萬,主力一萬屯駐在溫富城,剩下一萬則分佈在瀘水沿線的渡口,防備著李良渡河。
這點人馬,面對李雄這位先天宗師,自然不是對手。
再加上河對岸的李良,早就接到陸淵命令,讓配合李雄,對此地的大長和軍發起攻勢。
在前後夾擊之下,該地大長和軍只撐了兩月時間,便被兩軍合力剿滅,溫富一帶一共七城十萬夷人,落入李雄掌控之中。
至此,除了北部藍照雲應對的會川國戰區外,陸淵控制的黔中郡,與大長和國之間,再無直接接壤。
中間被李雄控制的區域隔了開來。
戰後李良帶著剩餘的八千禁軍,撤回瀘水東岸,繼續沿線佈防,以防那些流竄的夷人士兵。
李雄則帶著收編夷軍之後,擴張到兩萬餘的兵馬,再度北上赤炎城,匯合了當地留守的李壽部三萬人,與對面沙池一帶黎川率領的大長和軍繼續交戰,試圖奪取昆海北部地區。
而接到捷報之後,陸淵也在考慮一件事。
那就是該給李雄正式冊封,讓他建邦立國了。
畢竟如今李雄手中,正式控制了昆海東部、南部地區,實質掌握的地盤約有一千里方圓,人口也有三十萬,兵馬更是達到五萬之眾。
這等實力,雖然依然算不得強,但也足夠建立一個小國家,成立政權了。
而且給李雄封邦建國,也是原先陸淵的許諾。
如今對方在前線攻城略地,直接為大楚頂起了對抗大長和國的第一線,可謂功勞顯著,也確實要給出封賞,以酬其功了。
因此陸淵思慮過後,在十月一日派出使者,前往赤炎城前線,正式宣讀詔書,冊封李雄為昆海公,讓其籌建昆海公國。
嗯,就是公國。
畢竟如今大楚也只是個王國,陸淵也只是楚王,總不可能冊封對方為昆海王。
不然兩邊都是王,誰聽誰的?
李雄想要稱王,等什麼時候陸淵稱帝了再說。
現在,想也別想。
處理完對李雄的嘉獎,冊封了大楚的第一個屬國昆海國後,陸淵除了給赤炎城前線,又輸送了一批糧草之後,就沒過多那邊的戰事了。
便如先前的約定一樣,瀘水以西諸地,李雄自取之。
楚國不過多幹預,只負責提供些許錢糧支援。
李雄的昆海國能打下多少領土,全憑對方本事,陸淵不會出太多力幫對方。
不然反正都要出兵,那打下的地盤,大楚還不如自己拿下,憑什麼要出力白乾活,便宜昆海國?
李雄也正是知曉這一點。
所以他在瀘水西邊的戰場上折騰的時候,除了傳信後方,跟陸淵索要錢糧武備之外,從未提過出兵支援之事。
徵兵打仗,更是全靠自己。
尤其是有了地盤之後,甚至連糧秣供應,都少求了許多,轉而開始從昆海國內自己解決。
這個用來緩衝屏障的附屬國,算是越來越有用了,減輕了楚國相當大的壓力。
當然。
某種方面上講,也能說昆海國的獨立性,越來越大了。
此事是好是壞,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過有一點,陸淵卻可肯定。
那就是在大長和國沒被消滅前,甚至說西南三大夷國沒被消滅前,有著外部強大生存壓力下,李雄的昆海國,基本是不可能背叛的。
不然外有三大夷國,內有強大的宗主楚國,內憂外患之下,昆海國只要敢反叛,那轉瞬間就會迎來滅亡的結局。
有這些依仗在,陸淵也不擔憂對方反叛。
而等這些外部強敵被消滅,楚國也早已強大,李雄就更不敢背叛了。
陸淵一點都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