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牽涉數十萬兵馬,波及兩軍之地的戰爭,竟然就這樣乾脆利落的決出了勝負。
這次如果自己不出手的話,那按李壽所說,李雄靠著現如今那八九萬人心惶惶的兵馬,估計撐不了半年,就要徹底敗亡了。
到時候李雄打輸了,拍拍屁股,領著李壽他們走了。
可陸淵這邊,就要面對一個已經結束了內亂,能夠上下一心,對抗外敵的大長和國了。
這種情況之下,陸淵再想要入侵大長和國,可就沒那般容易了。
也就是說。
要麼他就在這半年之內,趁著李雄還在的時候,插手大長和國的內亂。
要麼就坐視此次機會流逝,徹底放棄入侵大長和國的想法。
‘按理來說,我已準備了這麼久,自然不可能坐失良機。可如今蘇國、西川國、九真郡謝寧那邊,到此時還沒給我個回覆。
此時出手,準備根本就不充足,風險還是太大了。
但如果失去了這個機會,後面再征伐大長和國,就要直面神權和王權的結合體,面對世俗與神宮的聯合。
而且這幫大舉入侵,勢必也會激起其它大理、南詔兩國的不安,難度性陡然上升好幾個臺階。
反倒是此時,征伐大長河國,還能多了李雄這麼一個幫助。
到底也是一位先天宗師,八九萬兵馬,若能收為己用,益處還是很大的。’
陸淵在心中思索著。
現在出兵,好處有,壞處也有。
等各國回覆,結成合縱聯軍再出兵,同樣也是好處有,壞處也有。
這般上下看起來,兩者區別好像也不大。
‘不,不對,現在出兵的話,若能開啟一些局面,甚至如李雄所說的,他願意為我藩籬,成為大楚屬國。
那麼有此收穫,大楚的聲勢,必然會瞬間再上一層樓。
就如昔日的大越一樣。
雖然核心之土只有五郡,但其它五個藩國,同樣也可視作大越之臣。
靠著這套大義名分與朝貢體系,大越同樣能維持住揚州霸主的位格與聲勢。
所以我收降了李雄,哪怕只是作為一個藩國,有同樣可以將他和他所建邦國,視為我大楚之臣。
到那時,多了一個藩國和一位先天,楚國國勢越發鼎盛,我也能再狠狠收割一波氣運。
在這面臨丹鼎道威脅的情況下,無疑能幫我提升更多實力,這是最為明顯的短期好處。
再有丹鼎道更大威脅下,提前出兵的一些不利,也是可以忽略的。’
念及此處,陸淵終於結束了沉默,抬起頭來,看向下方李壽道:“孤可以應允李雄所請,出兵大長和國。但讓我大楚發兵,就李雄所提的那點請求,遠遠不夠。
我大楚勞師遠征,耗費錢糧,又豈是區區一個嶺東之地,能夠酬謝的?
此次西征,除了嶺東之地外,會川國北部五國之土,大長河國昆海之地,這三處地方我大楚都要了。”
李壽聽到這條件,臉色都變了變,語氣略有些不好道:“若叫大王這般分法,那我方豈不是隻能分得弄棟四國之地?”
弄棟四國之地,聽起來似乎有四個國家,疆域不小。可實際上,這片地區加起來,也就兩府半的地盤而已。
連三府都不到。
這麼點地盤,怎麼可能滿足李雄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