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大長和國還沒發生叛亂,以大楚國的體量,以陸淵的赫赫威名,就算收了你兩個附庸國,你又能怎樣?
大長和國還真的願意為了這小小兩國,冒著喪師失地的風險,和大楚開戰嗎?
最終大機率也是不了了之,譴責兩句,然後就預設這個事實了。
可就如上面說的。
就師宗、彌鹿這兩國,加起來也不過七縣的地盤,民眾現在更是隻剩下了十四萬,可謂窮的要死。
而且即便這麼點家底,也還是人家的。
這兩國只是承諾,願意附庸大楚,年年上供而已。
可他們這種夷國,兩個加起來,一年能上供多少銀子?
五千兩、八千兩、還是一萬兩?
這麼點好處,養一百個戰兵都夠嗆,真值得陸淵冒著與大長和國、以及烏蠻國開戰的風險,收這二國為附庸嗎?
所以對陸淵來說。
收狗這件事情,確實可以做。
但做了也沒多少好處,反而會招了兩個強敵,完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他真正要決定動手了,為的也不是這兩個小國,而是整個大長和國。
若真能滅了此國,收其兩郡之地,三四百萬民眾,數千裡疆土,那才是真正的大好處,能讓楚國的實力再升一個臺階。
滅其國,絕其祀。誅其君,收其民。夷其土,建其域……
以上這些,才是大丈夫所為。
趁人家內亂,偷偷摸摸收兩個附庸,佔那麼點好處,這麼小家子氣,如何稱得上英雄?
反正陸淵自認為,自己在這天下間,也算是個英雄了。
別人怎麼想,怎麼做,他不清楚。
但自己要做,就要做大的。
要麼不要,要麼就全要,小小師宗、彌鹿二國算什麼,他要拿就拿走整個大長和國,拿走他治下的二十七夷國。
這樣在史書上寫的,也是破大長和國,滅國二十七。
豈不比趁其亂,收二夷國內附,好看、好聽許多?
不過按上面說的去做,英雄是英雄了,霸氣是霸氣了,好聽也是好聽了。
但想要獲得實際好處,卻不見得真有說的那麼簡單。
先前的顧慮,還是存在的。
大長和國以及烏蠻國,沒那麼好滅。
單純一個就很難擊敗了。
到時面對大楚重兵壓境,如果兩國聯手,面對二位先天,就算陸淵也不敢說能擊敗對方。
這並非是沒有可能的。
所以綜合考量下來,經過仔細思慮,陸淵也沒下定決心,要不要淌這個渾水。
最後只得看著兩國使者道:“你等乃是大長和國之封國,事關此大國,一切都得慎重。是否要收納師宗、彌鹿兩國內附,孤還得和群臣商討過後,才能有決議。
今日時間也不晚了,鴻臚寺的驛館已經備好了房間,兩位使者就先下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