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前來請求內附的師宗、彌鹿二國,其實他們兩國之民,都是出自兩個部落,也就是師宗部落、彌鹿部落,只不過如今由部落化國,建立起了君主官員罷了。
但本質上,他們還是部落國,玩的還是部落的那一套。
國家內部有各脈酋長,這些酋長套著一個官名,管著各自部族的事情,然後共同尊奉最大的那個酋長為國王。
這種簡陋落後的體制,自然談不上什麼集權,也談不上什麼認同感。
而整個西南地區,這種部落國的玩法,部落、族群的認同,大行其道。
因此雖然西南有南詔、大理、大長和三大夷國,可這三大夷國,各自核心部族所掌握的地盤,也都不過半郡而已。
而他們就以這半郡之地,向外輻射,那些大小部族,將它們作為藩屬國,或者羈縻地區,形成了自己的統治體系。
所以在這三國的地位,大概就類似於陸淵前世的周天子,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底下有各大諸侯,這些諸侯在各自區域都是自己的老大。
在天子強的時候,諸侯國們尊奉天子。而如果天子弱了,那麼便會不尊王命,甚至跳起來造反。
大長和國便就是如此,在他國內,在這個天子之下,還有著二十七個小國。而這些小國之中,又有三個大的藩國,類似於方伯的地位。
分別是被任命掌管東部七國事務的烏蠻國,掌管北部五國事務的會川國、掌管南部四國事務的弄棟國。
從上面的區域劃分,就能看得出來,這三個方伯藩國,以烏蠻國最強,掌控了七國事務。
事實也是如此。
大長和國的控制區域,大概有兩郡之地。
其中半郡由他們自己掌控,直轄的國民有百萬之多,養了五萬精兵,國內王族更有先天宗師,實力可謂極強。
而剩下的一個半郡,有半郡十一國之地,由大長和國直接控制,這加起來也有近百萬之民,能給大長和國提供十萬左右的夷兵。
剩下的一郡,則由烏蠻、會川,弄棟三國分掌。
其中烏蠻國分的最多,有接近半郡之地。
這半郡之地內,屬於烏蠻國直轄的,也有近半領土。
換成大楚這邊,大概就是兩府的地盤。
雖然不大,但靠這兩府地盤,烏蠻國的直轄國民也有五十萬之多,養了兩萬精兵。
在西南那片地界上,三大夷國之下,算得上實力極強了。
剩下的會川、弄棟兩國,實力則弱的許多,直轄領土都只有一府之地,國民二十餘萬,只有一萬精兵。
算是普遍水準。
至於這三大方國之下,那十三個小夷國,實力就更弱了。基本只有三五縣之地,甚至只有一縣之地,民最多不過十萬,少則可能只有一兩萬。
就如眼前兩位使者的師宗、彌鹿兩國,師宗有四縣之地,八萬國民。彌鹿國少些,只有三縣之地,七萬國民。
兩國傾力動員之下,也只能出一兩萬兵,是實打實的小國了。
而這兩國,就處在大長和國東部,屬於烏蠻這個方國管控。
這麼一番算下來,西南夷那邊的情況,也就清晰很多了。
整個大長和國,或者說還要加上大理、南詔兩國,本質上就是大部落管中等部落,然後中等部落管小部落,這麼一層一層管下去的分封體系。
正常來說,這種層層分封的體系,只要最上層不出問題,還是很穩固的。
但這只是正常情況下。
世事無常,風雲變化,天下哪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