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淵並非金陵世家,出身寒微,一路奮鬥至今,靠的都是自己努力。
長沙國建立的時候也是草臺班子,一切百廢待興,都是白布,需要慢慢積累。
如今幾年過去,眼看著國內穩定了,手中也積攢了一支二十餘萬的雄兵,慢慢走上了正軌。
但在水師方面,此前從未積累,也沒這方面需求的陸淵,就顯得有心無力了。
先前背靠越國朝廷,能借用對方水師的時候,他還沒太多感覺。
如今和寧國反目,原本為自己依仗的水師,反過來成為自己的大敵。
便頓時令陸淵體會到了原先周人、梁人的感受,知道面對一支強大水師,有多讓人噁心了。
因此受制於此,他自然便想要做出改變。
於戰後新建一支強大水師,便就是陸淵針對自己弱點,所制定的方略。
他已決定。
在今後五年、十年內,甚至更久的時間,都會投入大量精力,用以達成這個目標。
‘只是這樣一來,對於各項錢糧的開支,又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陸淵想到這,心中不由微微抽搐。
水師可不是什麼廉價兵種。養一支同等人數的水軍,耗費甚至可能達到同等數量陸軍的一倍。
他如果想養個十萬水師,那便等於養二十萬陸軍,幾乎是將長沙國如今的軍費翻個倍。
就算是隻養足夠自保,能夠護住長江航道的水師,那怎麼也得有個千餘艘船,四五萬人。
這也等於再養十萬大軍了。
如今長沙國養著現在的二十四萬兵馬,就已經是吃力無比,要拆東牆補西牆了。
若是在養個五萬水師,別懷疑,絕對能讓長沙國的財政瞬間破產。
‘好在水師非一朝一夕能建成的,我可花個五年十年,慢慢投入,慢慢積攢。這樣的話,開支倒是不會很大,財政還能支撐。’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又觀望了下城外寧國,確認對方應是不敢上岸後,便也沒了興致,令這人就下了城牆,返回城內。
而後日子。
長沙國大軍守著江岸,寧國水師則在江面耀武揚威,兩邊一個不敢下去,一個不敢上來,就這樣隔著江水對罵著。
這一片吵吵嚷嚷中,時間就又過去半月。
於是到了建極元年十二月初七這天,陸淵派去寧海國的使者,終於有了回覆。
蘇玄歌答應了他的請求,正式在寧海國起兵響應,跟著陸淵宣佈,寧海國不遵從弒君篡位的寧國,就是脫離金陵朝廷的朝貢體系。
然後寧海國出兵十萬,在國內與九真郡接壤的一線,佈下重兵,與那邊的武平侯謝寧對峙。
長沙、寧海兩國接連有了動靜,一直緊跟著兩國腳步的南海國,自然也無法脫身於外。
最終十二月十三這天,嚴望秋在收到蘇玄歌已經響應陸淵,跟寧國朝廷決裂的訊息之後。
無奈之下,也只得跟著宣佈,南海國同樣脫離金陵朝廷,走向獨立。
只是不知是不想徹底得罪寧國,還是嚴望秋實在老邁,幹不動了。
在宣佈獨立的訊息後,南海國只是派出使者通知了金陵城,並沒有如另兩國一般,在與寧國的邊界屯兵,與對方對峙。
但不管怎樣,隨著南海、寧海二國的接連表態。
至此。
在獨立一事上,陸淵他們這個三國同盟的小圈子,又是共進退。
而在三國接連表明態度之後,壓力,便就給到了金陵城,寧國這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