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有了這份對陸淵大有好處的盟約在,周國那邊也不怎麼擔心,陸淵會在這個時候,出手對付自己了。
而在雙方放心的情況下,到了弘道八年九月二十的時候,周國三十萬大軍,已經盡數撤離了南鄭府。
甚至其中二十萬大軍,都開始沿著來時的道路,北歸周國。
在漢中郡的地界,周人只留了十萬人下來,作為當地守備。
陸淵也稱此時候,讓藍彩兒領著三萬兵馬,開始向東而行,前往襄陽郡準備接收城池。
與此時候,他也讓後方的周青,開始逐步遷移徵召民勇的家卷,把他們都遷往巫山、臨江、渝中三府。
如今與周人罷兵議和,陸淵軍中,那些民勇卻還剩下了六萬餘人。
這些人都是精壯男子,就算當不得兵,帶回去種田做苦力,那也是一把好手。
而西川、漢中兩國已立,雖然此前就有著協議,他們與長沙國間可以互為盟友,共同抵禦周國,甚至防備朝廷。
但喬康全漢中一事,卻還是讓陸淵起了戒心。
不管是他,還是濟慧,原先就處在朝廷核心掌控的廣陵、臨海兩郡,要說這兩家與朝廷關係淺薄了,那是打死陸淵都不信。
故而對於他們說的話,真當真那才是傻。
於是思來想去之下,陸淵覺得,還是得再削弱削弱他們。
而削弱的最好辦法,當然是遷走他們的戶口了。
眼下還有六萬民勇,算上這些人的家人,那就是六萬戶,三十萬口。
把這三十萬人遷走,本就遭受戰亂重創的西川一地,人口又將來個斷崖式下跌。
到時除了陸淵掌握的巫山、臨江、渝中三府外,西川剩下七府之地,怕是隻能剩個六七十萬人了。
平均一府連十萬人都不到,怎個悽慘可說。
至於陸淵這般做了,濟慧和喬康全會不會有什麼不滿?
在已經認清自己無法完全相信這兩人,也無法和他們結成可靠盟友後,陸淵就已經無所謂了。
甚至如果這麼做了,喬康全不和自己換領土怎麼辦?
協議先前就已經有了,甚至於巫山、臨江、渝中三府,都還被自己佔著。
在這種情況下,喬康全有的選擇,和陸淵交不交易嗎?
對方能做的,就只有履行諾言,然後跑去漢中郡開國。
不然的話,大不了雙方戰過一場,戰場上決勝負。
雖然周國退兵了,但梁國的二十萬大軍,此時還在江夏郡待著呢。
有著這股外力在,此時此刻,陸淵對於朝廷陣營,那是半點也不虛。
大不了幹一場,看誰贏誰負。
不過大機率的,濟慧和喬康全還是會嚥下這口氣,乖乖接受現實。
讓周青在後方遷移那些民勇的家人,陸淵在南鄭城這邊,在等了幾天,等藍彩兒領軍出發去接收襄陽城有一段時間後,也開始讓人遷移南鄭府的戶口。
他和周國的協議,是交換城池。
這裡面,可不包含交換人口。
周人在襄陽府那邊,願意給人口出來,那是對方的事。
可在南鄭府這邊,陸淵可從來沒說過,要把這裡的人口交出去。
賀拔勝說得不錯。
南鄭府戶口十萬,五六十萬人,此時雖然已經被遷移過半,但剩下二三十萬人,那也是一個極大的數字了。
把這些人留在這裡,只會充實周人的實力,讓他們能養更多大軍,提供更多後勤,來威脅漢中國。
新生的漢中國可沒多大實力,能扛住這麼大的強壓。
而漢中國一頂不住,沒了這個屏障,作為與漢中國接壤的長沙國,可不就得直面周人的壓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