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三國之間,看著親密如一家,甚至南海、寧海兩國,還支援了陸淵這麼多考試士子,以及大筆錢糧。
可這一切,也只是如今罷了。
現在兩國初立,外部壓力極大,需要陸淵頂在前面,所以很多事情都能傾力支援。
但等個三五年,五六年,或者十年。
等到那麼長的時間過去了,兩國站穩了腳跟,募足了兵馬,整合了國內利益,有了足夠自保之力後。
他們還能像此時一樣,無條件的支援陸淵嗎?
而這兩國如果不幫陸淵了,那他手下十幾萬兵馬,靠誰來養?
就長沙國這個殘破模樣,就算休養個三五年,人口錢糧也最多隻能養個五六萬兵,根本無法養活陸淵的十萬戰兵和那幾萬苗兵。
所以人無遠慮,無以長久。
多做些準備總是好的。
而崔長青聽到自家大王這般謀劃,神情也是一怔,隨後反應過來,便是興奮,當即道:“大王欲收嶺南,實為高明之良策。
我長沙幾經戰亂,殘破窮困,已遠不如嶺南兩國。又三面環敵,處處征戰,難以安穩。
若能將此二國收之,則立得百萬戶口,無數錢糧,足可支撐二十萬大軍征戰。
若再長驅直入,攻破九真郡,便可盡收南方之土,解除後顧之憂。
如此,大王擁四郡之地,萬里之土,千萬之民,帶甲三十萬。
領雄兵向北,則周人震恐。領雄兵向西,則可收西川。領雄兵向東,則江東喪膽。
此王霸之基業也,確需早謀之。”
對於崔長青這種傳統儒家文人來說,修身治國平天下,幾乎就是他們至高理念了。
如今越室衰頹,天下分崩,已到王朝末年之象。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原本的朝廷重臣崔長青,才會選擇答應陸淵的邀請,出任國中左相。
這不僅僅是出於兩人間的情誼,更是源自對朝廷的失望。
可看清了現實,卻不代表崔長青心中,就真的認命接受了。
如今陸淵提出了戰略。
南收嶺南,兼併二國,以二國之土,兩國中之士。
這個戰略,我也是極合崔長青的胃口的。
若真能做成此事,那麼有了嶺南三郡作為後方,不斷供應錢糧。在有陸淵長沙的百戰雄兵,征戰四方。
如此根基實力,已然有了一統江南的可能。
甚至就算統一不了江南,但與江東小朝廷共享長江之利,也是足以做到的。
如此未來前景,如此豐功偉業,怎麼能不讓崔長青激動?
“南海、寧海乃我盟友,無故怎可伐之?如今本王不過想多收些人心罷了,崔卿方才之語,勿要再提,更不可說出去。”
陸淵看著興奮激動的崔長青,生怕對方做什麼出格的事情,連忙提醒消火。
圖謀嶺南,雖然是在當初定下三國同盟時,他內心中就隱隱有過的想法。但在嚴望秋死前,自己基本都是不可能出兵嶺南的。
陸淵如今擁有的先天戰力,不過他與藍彩兒兩人。而他二人聯手,大機率是打不過蘇玄歌與嚴望秋聯手的。
如此在頂層戰力方面,便就沒有優勢。
而普通兵馬方面,給嶺南兩國幾年時間,怎麼著也能弄出幾萬戰兵來。
這些兵馬能不能打先不說。
只要能做到面對外敵入侵,可以守住城池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