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3、8、6旅,決死第一縱隊,212旅,再加上絕死二三縱隊一部,共同組成太嶽縱隊,專門負責太嶽地區的武裝防守和發展,縱隊司令員由陳旅長兼任。
由於新三團的提前動手,併成功攻取臨汾,這一**的發生比韓烽記憶的時間要提前了將近四個月。
四個月的時間,太嶽地區成為抗日革命根據地之後,因此得以庇護而免受戰爭離亂之苦的百姓不計其數。
在旅長兼任司令員陳的統一指揮下,嶽南根據地開始步入正軌,針對整個嶽南根據地的防禦體系逐步完善,閒餘下來的戰士們幫助百姓一起大量開墾荒地,縣城的糧倉全被開啟,作物種子被戰士們分發給需要的百姓。
不過半月時間,原本荒涼的土地上,由於軍民一體的辛勤勞作,已經見了新綠,可以想象,今年若是風調雨順,到了秋季便是一個大豐收年,靠著這茬收成,嶽南地區的百姓們應該不至於熬不過下個仍舊來臨的冬天。
與此同時,軍民一體的勞作,也造就了軍民水乳交融的情義,整塊兒嶽南地區的百姓們對於新政權八路軍的認知,從期待到愛戴。
打土豪、分糧食、幫忙耕種、大小事有求必應、保四方安泰、保人民有康,八路軍開闢嶽南根據地以來,種種行為皆讓百姓拍手叫好,感激不盡。
古人說“民心所向,勝之以往”,現在看來還真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有了百姓對八路軍的大力支援,整個嶽南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極為迅速。
以臨汾為中心的地區經濟發展漸而欣欣向榮。
當年親眼經歷過戰事的臨汾百姓和周圍一帶洪洞、古縣、安澤的百姓們都在心底記住了一支了不起的八路軍隊伍的名字——新三團,但是記住了這支了不起的隊伍裡最了不起的指揮者,新三團的團長韓烽同志。
只是百姓們聽說,新三團在攻取臨汾一帶之後,反而又將隊伍撤離出去,駐紮在了邊遠的山區。
理由,聽說是韓團長覺得上萬的隊伍駐紮在縣城裡會擾民。
聽聽,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隊伍呀!
臨汾一帶幾十萬百姓,因此對於八路軍新三團這支隊伍的愛戴超乎所有的部隊,這種情形,便是放眼整個三軍也是極為罕見的。
韓烽更是成了臨汾一帶的大名人,偌大的名聲是婦孺皆知,可為什麼這麼出名兒呢?
說來還得感謝日軍中將筱冢義男先生,由於他對韓烽的憎恨,早就在臨汾一帶十幾座縣城裡,街頭巷尾都都貼滿了懸賞韓烽的頭像。
百姓們記得很久之前懸賞的金額還是10萬大洋,重要訊息就值1萬大洋,後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懸賞的金額居然又提升到了15萬大洋。
15萬大洋,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若是純粹由袁大頭組成,估計都得拿馬車來拉了。
日軍不是沒有懸賞過其他八路軍或者果軍的將領,但數目都很少有這麼大的,級別也很少只是針對團長。
對於吝嗇的日軍來說,能夠拿出15萬大洋的鉅款來懸賞韓烽區區一顆人頭,這無疑是對於韓烽個人戰鬥力以及憎恨力最昭然若揭的彰顯了。
日軍被趕走,嶽南根據地成立之後,百姓們出於對韓烽的懷念和敬佩,說來也好笑,不但沒有將日軍懸賞韓烽的這些告示給撕毀,反而是很好的保留下來。
有些百姓甚至將這告示臨摹或者撕扯下來,掛在自家的木門上當作秦叔寶尉遲恭一般的門神來躲災避難了。
在百姓們看來,連小鬼子都害怕的人物,自然是可以保八方平安的。
於是在臨汾一帶的縣城裡,一些會說書,擅長描述場景,構畫想象的說書先生,便將這一段兒變成了維妙維肖,精彩紛呈的故事。
一時之間,韓瘋子系列說書層次不絕,“韓瘋子速取洪洞”、“離間計高明,韓瘋子連下三城”、“夜取臨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