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人頭地、爭名奪利,基本上也都是要遵從天地君親師。
皇權永遠是最大的。
然後便是丞相的權利,又或者是擁有著兵權的親王,還有地方上的太守,再到最下面,就是縣丞。
俗話說,縣官不如現管。
縣丞在平常時候,還真的是一個地方的土皇帝。
想要很好地執行國策,自然是要有一個步驟,首先就是這個國策的出發點,是要做什麼,是為了什麼,是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
這樣的話,才能讓百官們,讓天下人信服。
而加稅。
是為了能夠減小貧富差距,是為了搶士紳們手中的錢。
這個錢分攤到一個家庭,其實並不多。
但是大乾以後會有著千千萬萬的家庭,會有很多很多家庭會分家,會再分出來一個戶籍。
其實看起來是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手續費。
而朝廷就直接把這個手續費合理合法化,官府收了,那就要上交一部分。
以前,那自然是沒有的,就好比是印花稅,也就是官府作為第三方的擔保,讓合同生效。
這其實也是一種地方上的擔保費。
不過嘛,蕭奕知道這個時候的地方上官員,還有朝中百官其實還沒有這樣的意識。
而印花稅,在前世的歷史上是出現過,並且後來一直沿用。
就說明這個稅法是符合普通大眾百姓們的利益的。
蕭奕繼續道:“幹什麼事,都得有對應的組織去做?”
“這叫做組織準備。”
“既然你們有人覺得,這將會增加官員們的負擔,那你們說,收稅這件事,需不需要準備一個專門的組織去做?”
“廣納賢才,專門成立一個負責賦稅的部門,就叫做大乾稅務部,在十三道成立稅務局,再在各州成立稅務司。”
“有了專門負責稅務的官署,有了站門負責稅務的官吏,就能更好地監督商賈們的商稅、農民的農稅、士紳們的分家、新增戶籍稅,還有印花稅、”
大乾現在是戶部統籌收稅,十三布政使司,由承宣佈政使主管賦稅。
直接管理賦稅的,布政使司下有稅課司,府一級有也有稅課司、稅庫司、河泊所只是到了鄉一級,就需要裡甲來督徵糧賦了。
所以到了最後,收稅還是要依靠裡甲,需要鄉上的官差,完成收稅,再交給稅課司、稅庫司、河泊所,他們再往上,運送給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再往上,運送到戶部,登記造冊之後,再送到國庫。
這算是現有的一套流程。
若是把稅務這個差事兒分出去,戶部就少了一個收稅的事兒,也少了掌管國庫的事兒,更少了權柄。
而把戶部的一部分權柄分出去,另外單獨成立一個稅務部,那就代表著,是不是要多一位稅務尚書呢?
一時間,朝中的大臣們那是心思各異,頓時就開始權衡利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