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見了大殿,看見大殿中央是幾排案几,已經坐滿了人,旁邊又站了不少書生學者模樣的人。片刻之後,學宮司禮官站在大殿中的高臺之上大聲說道:
“諸位┄┄諸位請靜一靜!今日是稷下學宮第十五次‘百家爭鳴’,本次‘百家爭鳴’由本屆學宮祭酒大人孟老先生主持!諸位可以暢所欲言,但需有禮有序,講話前先拍案,不可攻訐中傷,辱罵喧譁!”說完對坐在臺上案几旁的孟子道:
“請大人講話!”
孟子站起來道:
“這是軻第三次主持‘百家爭鳴’盛會了,但我仍然十分激動!想起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參加這個盛會,感慨萬分!那時我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卻被來自秦國的商鞅以‘人性本惡’反駁得啞口無言!商鞅認為:世上戰亂不斷,饑民易子而食,飽者驕奢淫逸;百姓鬥勇強取,世族仗勢豪奪;大夫爾虞我詐,諸侯不法王道,這些都是‘人性本惡’的事實!時隔四十多年,我仍然沒有找到反駁他的有力論據,悲哉,痛哉!難道人性當真如此讓人失望嗎?我畢生推行仁義,信奉道德,然而收效甚微,因此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觀點。今日舊事重提,請教在座諸位,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話音剛落,殿中有人拍案,司禮官道:
“公孫先生請講!”
“在下公孫丑,請諸位指教!”公孫丑是孟子的學生,他向周圍拜了拜道:
“老師莫要悲傷,無論人性善惡,老師皆可以推行仁德!倘若人性本善,我輩之舉乃是固本返真,還原人本來的面目;倘若人性本惡,我輩之舉乃是教化世人,弘揚道德精神,都是沒有錯的!商鞅是法家,在法家看來,倘若人性本善,法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和依據,所以法家自然是認為人性本惡的!若論人之初,孱弱如水,潔白如玉,何來‘惡’一說?所以商鞅的觀點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話音剛落,又有人拍案,司禮官道:
“請田子發言!”
拍案的人是田駢,田駢和孟子年紀上下,既是道家,也是法家的支持者,是當時和孟子齊名的人物。眾人見田駢發言,都鴉雀無聲,只聽田駢道:
“既然說到法學,老朽就說幾句!四十多年前,孟子和商鞅爭鳴之時,我和慎子都在場,我二人和商鞅都是法家,雖不能說完全支援商鞅的觀點,但與孟子的觀點相比,仍然傾向於支援商鞅!商鞅對於‘人性本惡’的論點,列舉了種種事實依據,讓人難以反駁!公孫先生認為人之初孱弱潔白,無惡可言,老朽認為也不能推翻‘人性本惡’的論點,那是因為人之初不能為惡,而不能證明人性不惡!諸位以為可是這個道理?”
“有道理!”殿中不少人點頭,田駢接著道:
“老子有言:‘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可見老子亦認同孟子的觀點。老朽作為道學傳承者之一,自然不能否認道尊的觀點,同樣不能反駁孟子的觀點!孟子一生為此困惑,老朽亦有同感,還請在座大賢賜教!”
“田子謙虛了!”殿中有人言道。一陣低語之後,殿中又有人拍案,司禮官道:
“公孫先生請講!”
此次拍案的是公孫龍,王詡和田單二人見他年紀不大,卻在殿中有個位置,正好奇他是何人,恰好旁邊有人相問,另一人低聲答道:
“此人公孫龍,是惠子的弟子,名家有名的代表人物!”
王詡和田單見公孫龍神情傲然,想是有驚世之言,不免有些期待,只聽公孫龍說道:
“孟子與商鞅之辯,在下亦有耳聞,究其根本,在於‘善’、‘惡’二字!請問諸位:‘何為善,何為惡?’倘若善惡不分,又何來善惡之辯?我先請教諸位,何為善?何為惡?”
萬章拍案言道:
“殺人者為惡,救人者為善;損人利己為惡,樂於助人為善;仁德為善,暴虐為惡!善惡涇渭分明,先生又有何疑問?”
“武王興仁義之師殺敵為殺人者,紂王舉暴虐之兵救助被武王圍困的將士亦是救人者,如此又如何評判善惡?”公孫龍立即問道。
“仁者殺人是為了救更多的人,暴者救人是為了殺更多的人,也是涇渭分明!”萬章答道。
“即使武王和紂王這一事是涇渭分明的,人世間的是非善惡未必就都能說得清楚吧?那我再問你:前日老王問我借了五斗米,今日我去討要,老王不還我米,還和我吵了起來!請問先生,我公孫龍是惡是善呢?”公孫龍道。
萬章一愣,不以為然道:
“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倘若那老王還不出米來,你硬要逼著他還米,是為不善之舉!”
“倘若我家中亦無米,即使他老王無米,難道我餓死也不能問他要麼?”公孫龍道。
“這┄┄這倒有些難講!”萬章皺眉道。
堂下一陣耳語,公孫龍抱拳環視一週大聲道:
“諸位┄┄!虎狼為惡,燕鴿為善,這是諸位心中認為的善惡,善惡存於諸位心中!所以善惡在於人心!所以聖人有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善惡既在人心,就在於各位如何定義了!如果定義‘善’為柔弱,那麼孟老先生的觀點可取;如果定義‘惡’為索取,那麼商鞅的觀點可取!老子有云:上善若水,乃是因其柔弱;人之為惡,意在所取,故而以索取為惡!諸位以為如何?”
“高論,高論啊!”堂下不少人讚道。
站在人群中突然有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