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邊走邊看,不急不忙的走了大約二十多天,進了楚國境內,惠施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人,於是找了一個當地人問道:
“此處是什麼地方?可是丹陽?”
“正是呢,老先生!”那人答道。
“真是老糊塗了,竟忘了還有一位故人就在丹陽!”惠施笑著對屈原說道:
“走吧,毅兒!爺爺帶你去見一位多年之前和爺爺抬槓的老朋友!”
“爺爺還有朋友在這裡?”
“嘿嘿!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就是這丹陽地方的縣尹令,屈正大人!”惠施高興道。
“縣尹大人可比爺爺丞相大人的官小得多呢,爺爺何必如此激動!”
“如今到了人家的地方,爺爺再大的官也沒用了!”
屈正不是別人,正是屈原的父親,屈原是屈正的小兒子,屈正祖上受封于丹陽,一直承襲至今。屈正年輕時也曾遊學於稷下學宮,和惠施、孟子、慎子、申不害、淳于髡等人經常各持己說,相互爭得面紅耳赤。
一行人走了多日,雖然不算勞累,也有些乏了,如今聽說有好地方落腳,都十分高興,一路有說有笑的加快了步伐,往屈正家中走去。
剛到屈正家門口,惠施見一個少年牽馬正欲出門,遂攔著問道:
“屈大人可在家中?”
“家父就在家裡!請問老先生是何人,我怎不曾見過?”說話的人正是屈原,此時屈原已從郢都回到了封地丹陽。
“老者魏國惠施,是屈大人故友!”
“惠子?”屈原驚問道。
“正是!”
“失敬失敬!請恕晚輩無禮,快快請進!”屈原立即作揖行了禮,把惠施一行人迎了進去。
屈正和惠施一見之下都是激動萬分,二人都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再見。屈正比惠施年歲要小一些,但也是花甲之年,發須見白了。屈正隨後先安排了惠施的隨從們,又向惠施介紹了家人,惠施也向屈正介紹了樂毅,二人皆是感慨萬分的說了一番話。此時屈原見有貴客來訪,也不出門了,站在一旁聽兩位長輩敘述往事。
“幾月之前秦軍偷襲楚國,有一少年英勇抗擊秦軍,名震荊襄,可是令郎?”惠施看著屈原對屈正笑問道。
“正是小兒屈原!”屈正指著屈原笑著答道。
“屈原見過先生,先生乃當世高人,既是家父故友,萬望在此多留幾日,學生正好聆聽教誨,不失千載難逢之機!”屈原拜道。
“少年英雄,卻又這般謙虛,將來必成大器啊!”惠施讚道。
“惠兄錯了!我兒乃肺腑之言,可不是客套話啊!”屈正笑道。
“哈哈哈!我雖不才,卻是愛才之人!如令郎這般人才,施必傾囊相授,知無不言!”惠施笑道。
“兄為相多年,頗有建樹,怕是功高震主了吧?”屈正笑道,這句話倒是句客套話。
“哈哈哈┄┄苦勞是有一點,功勞可就談不上了!我和屈老弟一般耿直率性,不善趨迎之道,難捨真善本性,如今是遭人嫌棄,棄之如敝履一般了!”惠施微嘆道。
“世事難言,隨他去吧,就如我偏安一方,也甚是逍遙!”屈正也感慨道。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屈原聽罷慢吟道。
屈正和惠施二人一聽,都覺得不錯,點頭稱讚。惠施看看屈原,又看看樂毅,遂道:
“我這孫兒尚兵好武,你二人一文一武,倒是一對好搭檔!”
“先生錯了,我亦好武之人!”屈原一聽,立即拍拍身上的劍道。
“哦?如此說來賢侄是文武雙全啊!”惠施笑道,隨後向樂毅招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