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就是這樣。
越是人多,越難實行皿煮化的政治,這是國情。不然像後世臺灣的民*黨們大搞議會拳腳之爭的亂相,又哪一點能夠體現皿煮了?
所謂專門委員會,是張漢卿為避免如反對系之前所做的不分內容的為反對而反對,為提升國會效率而設定的,分為民族宗教、法律、財經政治、外事、教科文衛、軍事、發展、資格審查委員會等八個委員會或根據需要增設的其它委員會。
每個委員會都有一名主任、3名副主任及若干委員,他們都由臨時成立的“國會議員提名委員會”提名、由全體眾議員選舉產生,並構成眾議院常務委員會的主體。所有新的議案,都將分門別類經由各個專門委員會稽核透過後才能提交眾議院進行表決。
這樣,只要控制了相關的委員會,就能控制住絕大多數的議案,這也與美國的眾議院制度一脈相承(所以憤青們不能提意見說是人民黨獨裁,其實自詡“皿煮”的美國選舉制度也是一樣)。
新增設了眾議長,他將是眾議院常務委員會的主席,其他成員都為8個專門委員會及若干副議長及秘書長組成。
表面看起來,擴充議員人數確實有利於權力的分散,對皿煮制度是有好處的,各派均能從中分得一杯羹,這是一個擴大的蛋糕。但是張漢卿的條件是由於中國目前仍處在農業化社會,所以廣大農民的利益要得到保障。
在法律上這一保障的辦法是增加農民在國會中的比重,即:在各級議會中,農民出身的議員數不得低於50%。
同樣地,仕、農、工、商、兵為中國傳統的五大支柱,那四個行業的比重也得到重新瓜分。工人階級的比重佔30%,商業從業人員佔8%,龐大的官員隊伍和軍人分別佔7%和5%。
廣大農民對誰上臺基本上不抱多大興趣,但是從誰的手中分得土地卻是不可不瞭解。人民黨鮮明的土地政策,得到了絕大部分農民的支援。
由於國家工業化政策,全國的產業工人特別是熟練技術工人基本上集中在國有企業中。人民黨先後在各地進駐及成立的黨支部起了很大的作用,基本上能夠控制這一部分人員的選票。光工農這一塊,人民黨足以保全修憲的底線。
官員隊伍(一部分的“仕”)和人民軍各階層由於已經宣誓忠於人民黨和三皿煮義,基本上鐵桶一塊。
剩下的商人階層由於僅佔了很小的比重,時刻處於國家的經濟政策控制之下。而且由於人民黨控制國家政權的利好,代表人民黨利益的十二家托拉斯基本壟斷了全國的重要廠礦企業和行業。
類似於後世計劃經濟的工業佈局帶來的好處是,直接和間接為其服務的工人隊伍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
而目前議員中的大多數,是處於另一個“仕”階層,即學者、政治家(軍閥頭目),將不得不面臨血腥的爭奪席位的戰鬥。特別是國民黨,其經濟主要來源於“江浙集團”的財政支援,但如果在政策上不能給予他們應有的支援,為什麼這些財團一定要支援一個沒落的無足輕重的政|黨呢?
中國歷史向來有官商的傳統,如果讓“錢罐子”寒了心,國民黨的分崩也在眼前。
既然大家都認可中國人民黨的執政地位,當然不擁護中國人民黨|領導的黨派和個人,均要被摒棄於國會議員之列,這個是《國會代表資格認定法案》的主要內容。為此,國會參、眾兩院下都分別成立了一個“國會代表資審查委員會”,負責代表及議員資格的審定、彈劾工作。
如果這個法案被透過,那麼目前各方所推出的國會代表候選人的資格,有可能將會被重新審查,這不啻於一場大地震。
更恐怖的是,由於各派之前都瞄準國會里的幾個名額,在各省力推自己的候選人,根本沒有計劃去在全國大規模地推選各縣的議會候選人。
更重要的是,除了國民黨有能力在長江以南諸省展開還算是大規模的選舉外,其他所有派別都僅在一地發揮影響,這將會極大地限制他們在國會的發言權。換句話說,張漢卿醞釀已久的法案抽掉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可是“還政於民”,誰又能如何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