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黨和軍隊最高領導職務的吳俊升同時也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臨時主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國會一雪前恥,向反對派挑戰。
不管對國會制度的認識如何,前一階段反對系在國會的動作已經極大地傷害了他在奉系中的威信。在此前決定代理黨主席和軍委|主席工作上,也有政治局委員指出他在國會的成績不佳,可能並不是領導黨和國家的最佳人選,這讓他有些難堪。
現在權力在手,不乘機報復便不是他吳俊升了,他需要在國會打一個勝仗從而實現大翻身。而且張漢卿在世時給了人民黨一個很大的伏筆,藉著《緊急狀態法》,他可以自由地行使量裁權而不至於受到國會的掣肘,因為國會已經依“法”停止工作了。
不過緊急狀態不可能一直進行下去,人民黨遲早會面對反對系的反撲。要打,就從政治上、制度上徹底打垮他們,給人民黨一個清淨、完全的執政環境,這也是貫徹人民黨|領導國家的意圖。
是時候從根本上結束國會混亂的局面了。根據《緊急狀態法》,國家安全|委員會啟動,同時國會的功能被無限期擱置。
在國會內部有著重要作用、體現人民黨在國會意圖的中|央統戰部丟擲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諸多修改法案,這是之前經過張漢卿首可、有些是他親自擬定並被當時的政治局所全盤接受的。韓淑秀,這位人民黨中|央政治局唯一的女性委員,用詳細的方案吹響向國會進軍的號角。
由於緊急狀態下發布的政令同樣具有有效性,沒有反對黨掣肘的政|府實施了很多條醞釀已久的法案。首先是《憲法修正案》第一條的修改,即界定目前中國的努力方向及商定國體和政體。
“三皿煮義”被定下來,“以人民黨|領導的立法制度”也定下來了。“現階段國家的基本任務是在中國人民黨|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恢復並擴大生產,統一國民認識與中國人民黨的領導地位”的結論也白紙黑字寫下來了。
這個是虛的,還未等汪精衛等人有所反應,人民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勢透過了另一個議案,即《中國人民黨執政地位決議案》。
這個《決議案》,實際上在1924年即被孫逸仙默許過,即為了凸顯人民黨的領導地位與限制其他派別反對勢力的壯大,人民黨的執政地位不容否認。
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國情決定的,孫逸仙先生以其慧眼和超寬闊的胸懷壓制了其親手組建的國民黨對人民黨奪權的傾向,從而避免了統一的中華民國不再有政治上的流血。基於這一考量,人民黨重又提出,在背後,張漢卿做了大量的工作。
這個《決議案》,明白無誤地提出了所有當選和候選國會議員,都要牢記“中國人民黨是三皿煮義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的領導者,她代表著中國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先進位制度、代表著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代表著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的發展方向”,政治學家們歸結為“五個代表”。
在中外政治觀察家們的眼中,中國人民黨已經是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條戰線擁有無可爭議的地位,即使反對派們,也沒能奢望徹底透過其議案達到排擠人民黨執政地位的訴求,而只是期望能在這個大蛋糕裡分得較大的一塊而已。
所以對其透過的看法,均認為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可是對張漢卿們的意義不同。因為這“五個代表”決議案的透過,其實已經在法理上宣稱,中華民國已經全面處在人民黨的掌控之中。
因為有這個決議案為引子,吳俊升雷霆推出了後手,即在後世爭議頗多但又認為在當時是必不可少的被稱之為“集權宣言”的憲法修正案,即《中華民國選舉法修正案》和《國會代表資格認定法案》。
《選舉法》其實是針對地方特別是縣一級議會多數由舊官僚、地主、資本家壟斷這一事實而做的大幅度修改。由於縣級決定地區及省級議員的歸屬,那麼從基層徹底掐斷反對派進入國會的前提是,其賴以存在的縣級議員資格掌握在人民黨手中。
新的選舉法將目前的國會眾議員人數擴充到966人,其理由是: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而目前又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普選,那麼適當地增加議員數量可以有效地減少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困難,即還政於民。
這一冠冕堂皇的說法讓沒有準備的反對派瞠目以對。
1926年不含臺灣在內的中國大陸總人口為4.8億多,按照修訂的每50萬人一位眾議員的比例分攤到各省。原本各省擁有的眾議員人數按照新的規定補足,並按資格淘汰一批資格審查不符合的議員。
這麼多人,除大選時和每年一度眾議院大會時參加會議外,平時都將充實本省的議會工作。而日常的工作,將由全體眾議院議員選舉出來的常務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來主持。
這就意味著,現有的眾議院的議員們將會被稀釋一半多,而他們之前享有的直接參與日常國家事務的管理權力也被間接剝奪,權力已經集中在經第二次選舉後產生的眾議院委員們手中。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獲得的眾議員資格,現在其實變成了眾議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