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恪守著李家的家訓,做人做生意都留著一份良心,不像有些資本商人那樣。
只要掙錢什麼都幹。
可是投機永遠是商人的本性。
李玉堂一方面,即便身處港島這樣一個英國人控制下的自由港。
卻堅持讓家人都留著辮子。
這一點,從電影中,他兒子李重光在見自己的老師陳少白的時候的對話中,便可以看出。
李重光身為進步青年,信奉革命。
在面對老師的時候,因為自己腦後還留著辮子,深感彆扭。
卻因為是父親李玉堂強行要留,他不敢違逆!
而另一方面。
李玉堂又一直在資助陳少白等同盟會的革命活動。
並且秘密出資支援同盟會的宣傳報社。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
一開始,李玉堂並不是什麼進步革命黨。
他的資助行為,也是一種投資。
並且還是兩面下注的那種投機性投資。
李玉堂這種兩面下注的方式,其實就是典型的傳統儒家作派。
跟三國的時候,三方都有姓諸葛的謀士,完全就是一個手法。
幾千年來,這些儒家的人,無論是讀書出仕,還是經商下海。
所使的手段,基本就是換湯不換藥。
也可以說,儒家從根子上,其實就是奉行著這一套明哲保身。
就比如山東衍聖公,那可是世代獻降表……
所以,李玉堂給劉鬱白錢的舉動。
究竟有多少是因為良心,又有多少是因為有識人之明,看中了劉鬱白身上的本事。
還真不好說。
後面他請劉鬱白出山。
拿出劉家祖傳寶扇的舉動。
恰恰也證明了這一點。
劉家可是在揚州。
李玉堂打定主意,接下老友陳少白的遺志,組織人手保護孫文的時候。
可以視作一位有良心的商人,被大義所召,選擇風險更大的豪賭一把。
那麼,他第一個去請劉鬱白,立即就能拿出劉家的傳家寶。
就有些值得玩味了。
這隻能說明,那把玄鐵寶扇,其實早就已經在李玉堂手中。
他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先前沒有拿出來,還給劉鬱白。
在需要劉鬱白賣命的時候取出,都已經說明了,羅橫對李玉堂儒商兩頭下注的猜測,是立得住腳的。
李玉堂怔怔看著羅橫。
片刻後才輕輕出了口氣,搖頭道:“那東西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