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寧宮中,索尼他們尚不知外面已經謠言四起,同一眾王公大臣向太皇太后陳述眼下城中困難。
首先是缺糧。
因為叛軍的封鎖,沒有一粒糧食能夠運進滿城,眼下滿城戶部和內務府各倉存糧僅能維持六天。
所以,索尼贊成太皇太后、皇上同朝廷在滿蒙精銳八旗勇士保護下突出燕京。
突圍方向是山西。
理由同前順天府尹甘文焜給叛軍首領的建議一模一樣,都認為只要能在山西立穩腳根,清廷就有捲土重來機會。
反對突圍的王公大臣則認為滿城雖然缺糧,但蒙古人的援軍已經入關,再派死士突圍號召直隸各地勤王,局面未必到了最壞地步。
康親王傑書也不支援突圍,他判斷安親王嶽樂這會肯定知道叛軍有支奇兵襲擊了燕京,所以必定率師回援。
如此,北有蒙古援軍,南有嶽樂大軍,只需朝廷堅持下去,立足未穩的叛軍在南北兩支大軍夾擊下肯定支撐不住。
兩派官員互不相讓,在太皇太后面前各自陳說利害關係。
見太皇太后眉頭微皺,索尼忙出聲讓眾王公大臣安靜,繼而卻是詢問老臣范文程的主意。
“稟太皇太后,臣以為眼下局面當守不當突圍。”
范文程的話剛說完就引起支援突圍的王公大臣一片質疑聲,但在太皇太后支援下他還是將理由說了出來。
卻是認為朝廷根本沒有機會突圍去山西,甚至連出燕京百里都做不到。
因為現在不是朝廷突圍,而是整個滿城四十幾萬軍民突圍。
范文程的意思很簡單,皇帝和朝廷要走可以,問題是帶誰走。
如果只組織滿八旗跟皇帝突圍,那蒙八旗和漢八旗肯定會大亂。
如果都帶走,史上可有幾十萬人在叛軍眼皮底下突圍成功的事?
恐怕前腳出城,後腳這幾十萬人不必叛軍費一兵一卒就要分崩離析。
就算能成功突破叛軍封鎖,突圍路上吃什麼、喝什麼,又住哪裡。
誰又能保證突圍路上的城池沒有被叛軍佔領?
突圍絕對是下策,唯有堅守方有一線生機。
范文程一番話說的在場王公大臣都冷靜了下來,就連支援突圍的那一方也不禁深思起來。
除非皇帝學漢人的唐玄宗只帶少數禁軍逃跑,否則,幾十萬人根本不可能跑出去。
最可能的結果是前腳皇帝出城,後腳各城門就被不願等死的旗人開啟。
太皇太后採納了范文程意見,讓王公大臣們挑選死士衝出城往各方號召勤王,甚至當著百官面說誰能帶兵來救朝廷並擊敗叛軍者,大清以帽子王相酬。
此帽子王,不分滿漢。
外城,一個叫張丹的理藩院漢檔房的八品校正官被帶到了大周定國公面前。
王五這邊正準備去東城,因為劉良佐派人通知他要強攻崇文門。
王五便想去看看劉良佐能否得手,未想守門的親兵來報有個八品官說有事關周軍存亡的大事要向公爺稟報。
“什麼大事,多半又是個虛張聲勢的。”
王五本不想見這個小官,因為這種人他這幾天見的不少了,雖然也有真材實學的,但多數是泛泛而談之輩,見多了一點意義沒有。
但想了想還是讓人把那張丹帶進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
萬一這個張丹真有什麼奇謀妙策助周軍破城,不見的話那就是虧大發了。
未想這個叫張丹的小官見到王五的第一句話便是:“小人願為大將軍策反察哈爾親王布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