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是支援甘文焜這個大周北方招撫使工作的。
支援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凡甘文焜奏請一律批准。
因為甘文焜在通州頒佈的三項政策非常符合周軍的利益,且都是實際可行用於分化瓦解直隸綠營各鎮的好辦法。
毫不誇張的說,甘文焜簡直就是上天賜給王五的張良、蕭何、李善長一類人物。
雖前世對甘文焜這個人實在沒有印象,但王五覺得能有如此眼光和謀略之人,仕途肯定不會侷限於一個三品燕京市長。
王五的直覺是對的,如果不是他的話,甘文焜將在明年出任雲貴總督。
不過同現在被俘之後立即投降並向“叛軍”獻策出力的燕京市長相比,出任雲貴總督的甘文焜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鐵桿漢奸。
在貴陽被吳軍佔領後,甘文焜竟強迫小妾盛氏等七名婦人自縊,之後帶著兒子甘國城逃出貴陽城。
後甘文焜被吳軍圍困,面對吳軍的勸降竟道其作為守土有責的封疆大吏,只要能為國盡忠便死而憾,旋整肅衣冠,翹首望天朝燕京方向作跪拜禮。
禮罷,拔劍自刎,死時僅四十二歲。
拋卻其愚忠物件乃滿清異族政權而言,甘文焜倒也配得上“忠臣”二字。
命運的齒輪卻在康熙六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而這個變化當事人甘文焜卻是一無所知,此時一門心思幫著周軍接管控制京畿周邊重鎮,對被困在燕京滿城的清廷毫無任何留戀,甚至巴不得清廷快點覆亡,因為惟有這樣他才有望成為新朝的從龍功臣,甚至有可能在將來成為宰執一類的人物。
這一切,只因王五率軍攻進了燕京。
黃河是北方官紳心中的紅線,燕京就一定是官紳們的底線!
王五突破了北方官紳的底線,才有外城那兩百多清廷中基層官員的集體歸順,並紛紛自備乾糧為大周開疆拓土。
甘文焜不過是這類官紳的代表而已。
在他們的認知中,京師哪怕有內外兩城,只要叛軍進城,不管是內城還是外城,都意味京師已經淪陷。
他們當然要跳船。
哪怕洪承疇活著,這位老經略也會跳船。
跳的還比任何人快。
因為,他是吳三桂的老師。
毫無保留放手讓甘文焜作為,並不代表王五對近京地區發生的事情不清楚。
這幾天燕京周邊地區發生的莊奴針對包衣管莊、漢人管莊隊的大規模屠戮行為,王五比任何人都清楚。
但他並沒有以大周定國公名義發文制止莊奴自發形成的報仇潮,而是保持沉默。
雖然殺戮難免會有無辜遇害,也難免會有殺紅了眼的翻身莊奴把事態擴大,利用到手的權力打擊報復同為莊奴的鄰居鄉親。
只相對京畿地區莊奴自發組織並形成的殺韃風潮對於整個京畿地區“環境”肅清的正能量而言,這些負作用就顯得微不足道。
沒有人比王五更痛恨胡羶味遍地的前世燕京城了。
因此,樂見其成。
待知道甘文焜透過大量委任狀把近京地區幾萬農奴給收編為周軍,把那些帶領莊奴“造反”的帶頭之人全部任命為大周的軍官後,王五對甘文焜更是刮目相看,因為此舉將讓他這個大周定國公在北方真正站住,也讓他擁有可以對抗包括吳週中央政權在內任何勢力的實力。
不管什麼年頭,有兵有糧有地盤就是有問鼎資格。
照單將幾萬莊奴軍全收之餘,王五進一步指示甘文焜不能光在名義上收編莊奴軍,而是要實際對莊奴軍進行控制。
也就是不能光給委任狀和軍械支援,更要讓這些莊奴軍聽調也聽宣,從而成為周軍最堅定的同盟和支持者。
為此,緊急擴編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四個鎮。
以徐霖為第五鎮統制、以瞎子萬四為第六鎮統制,以總兵周奎為第七鎮統制,以歸降的宣化鎮總兵陳虎為第八鎮統制。
第五、第六兩鎮均由漕工、苦力及奴軍組成,派往通州的1000周軍嫡系騎兵和2000巡兵兩鎮各一半,中低層軍官均從前往通州的1000名嫡系騎兵中挑選擔任。
第七鎮以周奎帶來的2000多原三省總督標兵營為骨幹,吸收10000名左右奴軍加入。
第八鎮則以反正的宣化鎮總兵陳虎麾下3000綠營兵為骨幹,再吸收宣化一帶的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