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布與穆佔相互推諉,坐視碩岱被圍。
有賢王之稱的嶽樂也懾於馬寶威名不敢領兵來援。
為了守住永興,康熙只得從湖南、湖北、江西、陝西、福建等地調兵,將八旗精銳全都壓上,輪番救援卻依舊突破不了馬寶防線。
數萬清軍被馬寶死死壓在城中,斷糧之後被迫食用野菜、野草、老鼠並殺馬充飢,疲憊不堪,城池危在旦夕。
永興一克,吳軍就能打通與兩廣的聯絡,將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連成一片,成為周軍穩固大後方,從此再也不必擔心後方失火,能夠集中兵力與清軍對決。
然而正如眼下情況,吳三桂的突然駕崩讓即將攻破永興的馬寶倉促撤軍,結果吳周集團就此失去戰爭主動權,一退再退。
這也是為何王五認為馬寶勇則勇矣,但只能為將不能為帥的原因。
吳周集團能被稱為帥才的只有兩個。
一是吳國貴,一是王屏藩。
換作這二人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可能選擇在這節骨眼撤軍,縱是真的要趕回武昌,也得先將關洛防線完全控制住再說。
這就是戰略眼光的欠缺了。
馬寶師承明晉王李定國,師徒二人於戰略眼光這一塊,的確差了些。
馬寶這一撤,王五要麼孤軍攻打汝州、洛陽,要麼也就此退回南陽分兵四出經略周邊地區,如果吳軍主力就此暫停北伐,只能將破局的希望放在西北。
也就是西攻潼關,拿下西安。
但汝州就在眼前,王五實在是不忍放棄中原的大好形勢,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孤軍北伐。
先取汝州,再攻洛陽,屆時哪怕吳軍主力仍然按兵不動,起碼還能控制河南一半土地和人口,形成吳軍隨時渡河北伐的姿態,迫使清廷從其它戰場抽兵增援河南,從而間接減輕其它戰場的壓力。
也就此塑造他平虜侯才是北伐第一人的形象,換取吳周集團主戰派對他的支援。
田文提醒張天福萬一知道吳三桂駕崩訊息可能出工不出力。
“讓張天福打頭陣,我們在後面,他若敢磨蹭不進,就拿他腦袋祭旗!”
說完,猶豫了一下,王五又補了一句,“告訴張天福,破城之後府庫收剿賞他一半,官紳女眷均由他支配。”
這顯然是刺激張天福和忠信鎮那幫降兵賣命。
不過王五不知道的是,馬寶之所以緊急撤軍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吳三桂駕崩,但這不是主要原因。
最大的原因是滿清的安親王嶽樂指揮包衣大軍經開封渡口直插許州,前鋒已經進至襄城。
馬寶在襄城沒有留多少兵馬,一旦襄城被清軍重新佔領,不僅他的後路被切斷,吳軍主力也會面臨嶽樂的威脅。
這要是吳三桂還在,馬寶壓根不怕嶽樂,可現在吳三桂死了,中樞的大亂必然會對前線產生影響,因此哪怕知道自己這一撤西線的平虜侯部失去接應,馬寶也只能無奈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