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王,是穆裡瑪進城前就想好的勸降條件。
因為,封王對於任何人都是極大誘惑。
尤其,亂世帶兵之人。
“封王?”
劉良佐真被穆裡瑪開出的“籌碼”驚住,接連咳嗽了好幾聲。
這兩年他身子骨越發不如從前,年初就曾向朝廷上書請求致仕回鄉養病,但鰲拜因戰事緊張需要劉良佐這等老將坐鎮直隸,故沒有同意劉良佐的“病退”要求,除派了兩名太醫到保定給劉良佐看病外,還賜了劉良佐一根雙眼花翎,一件黃馬褂,以示朝廷對他的重視。
無奈之下,劉良佐只得繼續在保定帶病“上崗”,直至穆裡瑪為報仇引周軍北上,讓原本處於大後方的保定一下成了最前線。
雖說封王是天大好事,是個人都想,但顯然劉良佐很有自知之明,知穆裡瑪這是為了報仇亂許諾,根本當不得真,因而對穆裡瑪淡淡道:“大將軍這是拿老夫說笑了,以老夫的身份怎麼可能封王呢?大將軍若無其它事還請回去,請恕老夫不能遠送。”
語氣還算客氣,換作其他人多半就綁了送燕京向朝廷表功。
主要是念在穆裡瑪當年與他有過交情,鰲拜在臺時對他劉良佐還算不錯,且其大哥卓布泰又領軍在西北,不想把路走的太絕。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嘛。
至於叛清降週一事,劉良佐是有過考慮,但再三思量還是決定繼續效忠清廷。
一是他年紀大了,實在是無心征戰之事;
二是吳三桂死了,這讓他懷疑周軍還有沒有能力對付清廷。
雖說燕京的大清皇帝也是個小孩子,可畢竟大清眼下仍據有江浙和西北重地,河南達素雖敗卻有安親王嶽樂領大軍仍在與周軍對峙,清廷又下詔徵調蒙古兵入關平叛,因此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故而哪怕眼下燕京的確如白秉貞、穆裡瑪所言極度空虛,周軍輕騎快速北上有六成把握能下燕京,但劉良佐還是不準備拿全家性命去賭周軍能下燕京。
反過來,只要他劉良佐率部死守保定把周軍拖住,將來必是大功一樁,小皇帝論功封賞怎麼也要給他個伯爵。
實打實的伯爵可比穆裡瑪這個走投無路之人許諾的王爵要現實的多。
求穩,是上了年紀之人的通病。
“大將軍,請!”
屋內的劉良佐之子劉澤涵見父親不打算同周軍合作,當下上前欲將穆裡瑪送出城。
未想穆裡瑪卻是不為所動,旁若無人拿出菸袋給自己點了一鍋,裝菸葉時還老成哉哉道:“怎麼,你花馬劉真當我與你說笑不成?我說你能為王,就能為王!”
劉澤涵不知是否用強把眼前這個燕京通緝的要犯弄走,以詢問的目光看著父親。
劉良佐眉頭微皺,並未讓兒子把穆裡瑪弄走,其也想知道穆裡瑪這個走投無路之人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又憑什麼把他封王之事說的如此肯定。
是繼續忠於清廷還是投順吳周,於劉良佐來說心裡面並沒有什麼道德門坎,因為他本就是個反覆降人。
讓其做出最終決定的無非是利益二字。
哪邊的利益更重更現實,他就站在哪邊。
當年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吧嗒”抽了兩口後,穆裡瑪卻是說了這番話,其道:“當年吳三桂降清時是明朝的平西伯,手裡的關寧兵不過三萬人左右,卻因此被多爾袞封為平西王。而你劉良佐當年在明朝同樣是廣昌伯,爵位不低於他吳三桂且手握十萬兵馬,又有擒獲南明弘光帝巨績,結果你只得了二等子爵,比吳三桂的王爵足足低了八等,你可知道你比吳三桂差在哪裡?”
穆裡瑪這番話讓劉良佐目光微動,卻是甕聲道:“大將軍有話不妨直言,老夫都這把年紀了,又是個粗人,實是懶得動腦子。”
“運氣。”
穆裡瑪笑了笑,拿起菸袋又抽了兩口,這才接著說道:“你拿吳三桂差的就是運氣,如果當年在山海關的是你劉良佐而不是吳三桂,那麼今日你劉良佐就不是二等子爵,而是開國皇帝了。”
劉良佐之子劉澤涵聽後若有所思道:“大將軍意時勢造英雄?”
“不錯,今日時勢,正是你父親建功立功的大好機會,也是老天賜給你劉家的運氣,你父子若不取將來恐怕後悔都沒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