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
撫標副將吉承恩皺眉看著天上的太陽,接連下了三天雨後,天氣終是晴了。
陽光照在大地那刻,城外的吳軍爆發出歡呼聲,城內的清軍卻是人人緊張,他們知道城外的叛軍這是要準備攻城了。
汝州守將吉承恩本人是個悍將,但其部下兩千多營兵只有五六百人是建制營兵,其餘多是新募兵勇,因此對於汝州能否在叛軍圍攻下堅守住,吉承恩心裡一點底氣沒有。
讓其做出堅守待援決定的是巡撫大人的一封親筆信,信中告訴吉承恩安親王已領大軍渡過黃河由開封方向進逼襄城,只要能將叛軍一切為二,叛軍必定驚訝潰撤軍。
叛軍馬寶部是撤軍了,但更多的叛軍卻從南陽方向殺了過來。
不需任何人告知,吉承恩也知道定是大將軍達素敗了,否則西邊的叛軍不可能打到汝州來的。
為了安定城中軍民,吉承恩不敢將大將軍戰敗一事說出,又見來攻叛軍足有兩三萬之眾,擔心兵力薄弱難以守住,便動員全城百姓上城助守。
基本跟新野守將鄭天均一個套路,都是恐嚇百姓叛軍破城後會屠城。
由此哄騙數千青壯自告奮勇登城助戰。
在此之前,吉承恩已經對汝州方圓數十里做了堅壁清野,強行將鄉下的百姓遷到城中,不給叛軍留一粒糧、一根木材、一間屋子。
這件事的確造成了吳軍極大困擾,下雨的這三天時間內,王五做的最多的就是不斷派人回南陽督促前線急需的物資。
甚至都打算雨如果繼續下個不停,只能撤軍回南陽準備西進攻打潼關。
也就是放棄同吳軍主力渡黃河與燕京直面“單挑”,改為斷其一臂。
好在,這該死的雨終是停了。
天氣放晴,對雙方都意味著一場血腥的殺戮。
拿千里鏡盯著汝州城看了一陣後,王五便下令張天福準備率部攻城,同時讓人朝城中射出最後一封勸降信,限汝州一柱香後開城,否則城破之後雞犬不留。
這個命令讓擔任主攻任務的張天福部士氣更加狂熱,田文卻是臉色大變,因為之前頭只是允許張天福部破城之後分賞一半繳獲,以及官紳女眷自取。
“城中百姓不過受清軍脅迫這才參與守城,非自願與我軍為敵,倘若破城之後行屠城事,未免屠戮太重,有損侯爺仁義美名,往後恐河南百姓會視我軍為仇寇,此於我北伐大業不利。”
田文希望頭能收回雞犬不留的命令,儘可能減少對汝州城中百姓的殺戮。
王五卻擺了擺手,道:“我何嘗想要殺戮百姓,只是眼下形勢所迫,若不能速取汝州、洛陽,我軍於豫西便是孤軍奮戰,時日一久軍中自會知道吳三桂死訊,屆時只怕進退兩難,今若能以屠城震懾洛陽不攻而破,百姓少死許多,我將士何嘗不是。”
言罷,嘆了一聲。
世上總有若干事明知不可為,不能為,偏要為之。
雨水已經讓他在汝州城外陳兵數日之久,這數日時間天知道東線戰局如何變化,也不知吳週中樞這會都在幹什麼。
在不確定外界形勢變化的前提下,他只能不惜一切代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或者說有足夠的緩衝餘地。
不管東線什麼情況,先拿下洛陽肯定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