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戚家軍對付倭寇多用散子,原因是倭寇的披甲率太低。
要怪只能怪領導倭寇的漢人大海商們捨不得投入。
或者說那幫漢人大海商們壓根就是拿倭寇當炮灰用,根本沒必要在炮灰身上投入太多資金。
王五猜的不錯,有了膛線反而不及沒膛線打的遠,問題就出在“子彈”。
可子彈不是想升級就升級的,就王五在荊州的那點小的可憐的工業生產能力,壓根不可能弄出什麼真子彈來。
除非統一中國後以舉國之力來幹這件事,又或讓他在荊州安安生生搞個一五計劃什麼的。
不然,知道答案也沒法去解決。
王五還知道銅子彈更好呢,可就眼下的生產力,那銅子彈造出來多半被士兵當去化了賣錢。
銅錢,才是眼下各方真正通用的貨幣,搶手的很。
胡老二又說不管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前裝彈丸都很繁瑣,哪怕是火藥用油紙包定裝倒入也很麻煩,所以製造局那邊眼下重心除了繼續生產燧發槍外,就是在想辦法解決裝填繁瑣問題。
如果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必定會讓燧發槍的威力再提高一個臺階。
王五聽後突然指著胡老二手中燧發槍底部裝火石的地方,道:“從銃口裝填藥丸是很麻煩,要是能在這燧石前邊開個寬形口直接把彈丸裝在這裡,一擊就發,不是比從前面裝藥要好嗎?”
“哎?”
胡老二眼前一亮,雙眼死死盯著火銃底部,盤算將前裝改為後裝的可能性有多少,又是否能大規模改進。
王五笑了笑,讓胡老二回荊州時找人好好研究一下,另外又吩咐其膛線這一塊也不要輕易否定,既然膛線能解決彈丸發射不穩定,那說明膛線肯定是有用的,如此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彈丸。
“彈丸不一定要是圓的,可以是長長尖尖的嘛,說不定尖彈比圓彈打的更遠,穿透力更強也不要想著馬上就裝備軍中,弄些樣品出來看看效果,需要多少錢,需要買什麼,造什麼,你直接開條子找金大人讓他批就是。搞錯了,搞砸了都不要緊,放心大膽去試便是”
武器生產這一塊,王五從來都是不吝投資的。
如果有需要,他甚至可以天天接客。
只要客人給錢讓他去搞發展就行。
對“科研人員”的容錯率也是奇高。
胡老二走後,高大捷有些疑惑,說燧發槍經忠武鎮實戰檢驗確比火繩槍要好,甚至一杆燧發槍能頂三杆火繩槍,如此侯爺只需讓後方大力將火繩改為燧發即可,為何還要想著改銃管。
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王五卻是說道:“本侯聽說當年北宋和遼國澶淵之盟前夕,有遼國大將蕭噠凜率幾十人在澶州城下轉悠,城上宋軍見到之後立即發射一種射程很遠的弩箭,結果正中那遼國大將蕭噠凜,令得遼軍喪膽從而與宋議和。”
說完,對一邊的王勝明道:“你是西營出身,當年你們八大王張獻忠不就是這麼被清兵一箭射死的麼?”
“西王是死於清軍冷箭,唉。”
王勝明微嘆一聲,當年要不是八大王親自帶人到敵前探查清軍動靜就不會中了清軍冷箭,八大王不死,西營也不至於落得後面下場。
高大捷反應過來有些吃驚道:“侯爺莫非是想一箭射死達素?”
“我們哪有這麼厲害的箭?只是尋思著能不能改改火銃,遠遠的一銃就能打死人,眼下看怕是不行嘍。”
王五笑著搖了搖頭,他是真想透過精工細作打造幾桿“狙擊槍”把達素幹掉,現在看來基本不可能。
火銃的射程不是光靠膛線就能增加的,還得需要更合適的子彈,甚至火藥還要改進,這些都需要時間。
不是一個想法出來,明天實物就能擺在面前的。
好在,達素終是被他牽著鼻子一步步引到了新野。
五天前,達素率領滿漢清軍近四萬人由鄧州出發,聲勢浩蕩的撲向新野,準備與吳三桂的主力一決高下。
哪怕不能取勝,也要重創吳軍主力,為燕京後續援軍的抵達爭取時間。
鄧州守將張天福謊報軍情,說自己率部與三萬餘叛軍精銳在喘河大戰一場,雖自身傷亡兩三千,但卻成功擊退叛軍。
可張天福等來的不是達素的誇讚,而是一句反問:“你俘虜的叛軍在哪裡,割取的首級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