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線的誕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槍。
這一點,王五是知道的。
火器淘汰冷兵器是歷史發展必然,現在他已經弄出了燧發槍,雖然因為工業原因無法大規模製造裝備部隊,但不影響王五進一步升級燧發槍為線膛槍的想法。
線膛槍,就是來復槍。
把這玩意弄出來,任它敵人再如何強大,管它步兵還是騎兵,王五都是渾然不懼。
哪怕只能裝備五千杆,他都敢帶這五千來復槍手孤軍直搗燕京。
因為打進燕京的英法聯軍裝備的也不過是前膛槍,總兵力也不過六千。
正好負責檢驗燧發槍實戰效果的忠武鎮反饋這種槍裝備的鐵製彈丸打出去容易飄,王五便籍此向胡老二提出線膛概念。
希望藉此能再提升一下自己部隊的火器。
那胡老二卻說侯爺想的這凹凸線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了,也的確能解決彈丸發射出去不穩定、易打偏的問題,但兩百多年來一直沒有在銃管上普及使用。除了愛好此道的人外,基本上也沒人知道火銃的銃管內壁可以開鑿。
也就是屬於雞肋的技術。
“為什麼?”
王五奇怪,既然前人早知道線膛存在的好處,何以沒有普及。
線膛沒用的話,槍這個概念就不存在啊。
“侯爺,”
胡老二也不知如何解釋,索性拿起一杆燧發槍,說如果在銃管內部開鑿膛線的話,那裝填起來將十分麻煩,最後還得用裝填棍反覆擊搗才能把藥子徹底壓實在膛底。
單這道程式,比火繩槍裝填還要久一點。
“銃管內若有凹凸線,那彈丸發射時必須緊這些凹凸線才能旋轉打出,可如此一來彈丸與銃管間的縫隙要小到不能再小,並且打出去的威力是沒有膛線的三分之一如果侯爺非要堅持在銃管內壁開鑿凹凸線也不是不能,只是工藝極其複雜,一年最多隻能造幾百杆出來,費時費力,還請侯爺三思!”
胡老二早年是明朝錦衣衛南鎮撫司的造銃匠人,算是這年頭中國土生土長的軍工人材,加之其打小對造銃有特別興趣,因此當初被從西山突出來準備押著穆裡瑪叫門的王五破格點錄。
就是強行帶走,不幹就殺你腦袋。
搞的胡老二擱心裡把王五這個西山賊給罵了一萬次。
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兩年前只是在綠營任千總的胡老二如今在王五手下也算是重用了,不僅全面負責荊州製造局的事,頭上頂的也是三品官的帽子。
要真能推翻清廷,就憑王五對火器這一塊的重視,胡老二未必不能成為封疆大吏。
有了膛線的槍反而射程只有沒膛線的三分之一,這個王五還真是頭回聽說,兩世為人的經驗告訴他不可能會這樣,肯定哪裡出了問題。
疑惑之下,看著手中的幾顆實心鐵製彈丸,心道多半和“子彈”有關係。
眼下軍中使用的彈丸分兩種。
一種是王五手中這種類似後世玻璃彈珠的鐵製(鉛製、石制)彈丸,一次只能發射一顆。
另一種是類似霰彈槍的散子,就是將一把大小跟綠豆差不多的彈丸倒進銃管,繼而在火藥推進下發射如同仙女散花般散射出去。
前者優點是發射距離遠,且易破甲、破盾,缺點是一次只能發射一顆,裝填慢,易被敵軍趁機抵近,故而才有三段擊這一射擊手段。
明朝為解決單次只能發射一顆彈丸的缺點還搞出了三眼銃。
“三段擊”本是個非常有效的射擊辦法,可惜明軍整體武備已經糜爛,加之火銃粗製濫造極易炸膛,士兵更是連吃飽都是奢侈,哪裡還肯為明朝賣命,臨陣能在敵人未衝近時發上一銃便稱上勇對得起朝廷了。
結果就是“三段擊”只剩個三。
數到三就跑!
明朝不亡才怪。
後者優點是近距離打中敵人容易形成“面”的效果,殺傷目標遠比單發彈丸要多,缺點是射程太短,而且不太容易破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