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條路線是他堅持的進軍方向。
原因在於湖南能為吳軍提供穩定的糧草來源,不虞大軍有斷糧危險,另外就是洞庭湖水師將領杜輝、光義等人早年都是張國柱的部下,張有把握勸說他們反正。
有了洞庭湖水師,大軍過江便不用擔心缺乏船隻。
武昌方面雖然有湖廣總督張長庚親自鎮守,但湖北已被明軍打成一鍋粥,因而吳軍若從貴州進軍湖南,武昌的張長庚就要面臨前後皆敵的困境,屆時城中人心慌亂,張國柱有七成把握能攻下這座長江南岸的重鎮。
為了讓王爺採納自己這條進軍路線,張國柱還給加了個“保險”。
這個“保險”自然是佔據荊州的王爺小女婿、前番降清又叛清的王耀武(永康)。
即武昌不能速下,便走荊州過江。
“大軍一旦過江便當速戰速決!”
張國柱強調一個快字,並說吳軍極有可能在河南與清軍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現藩下各部總兵力十四萬餘,除留少部分兵力鎮守雲貴外,其餘兵馬都當隨王爺北上,末將以為只需在河南重挫清軍,清廷必棄燕京退守關外,屆時大局可定!”
說這話的是總兵劉之復,遼東軍出身,一直追隨吳三桂。
其對在中原戰場野戰擊敗清軍主力很是樂觀,他估算只要吳軍動作夠快,清廷能夠調集用於在河南阻擋吳軍的兵力不會超過五萬,騎兵最多一萬餘人。
十萬吳軍主力精兵對付五萬步騎組成的清軍,綽綽有餘。
要擱去年,劉之復可能對他的判斷要打折扣,就是不可能這麼瞧不上清軍。
現在卻是非常樂觀。
原因自是清軍在湖北的表現讓人不敢“恭維”,也都大跌眼界,沒想到入關時那麼能打的八旗兵不過區區二十年就墮落成這般無用地步。
“國柱的意思是速戰速決,一旦起兵我軍便要全力攻取湖南,一刻不得耽擱全軍立即渡江北上與燕京一戰定勝負。”
方光琛做了個總結,並未就此方案是好是壞表態。
吳三桂點了點頭,也沒有就此方案表態,而是問吳國貴另外兩條路線是什麼。
吳國貴忙道第二條進軍路線是大軍出雲南後經貴州遵義入川,全力攻打漢中,兵臨西安。
此策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旦佔據西北之地,便能讓吳軍變得更為兵強馬壯。
西北自古出精兵,也出戰馬。
吳國貴本人就是第二條進軍路線的支持者,其意攻佔西安後以一部收討西北各地,主力同當年李自成一樣東渡黃河經山西直取燕京。
方案還有另一好處,就是可以得到四川綠營的全力支援,使吳軍入陝西的兵馬多上幾萬可戰之兵。
缺點在於四川境內人煙稀少,吳軍沒有辦法在此地獲得大軍所需糧草,因而一旦決定攻略西北就要使出全力,絕不能受到困頓,也絕不能受任何因素影響分兵。
為此,吳國貴也提到了一個“保險”。
這個“保險”自然就是吳三桂最喜愛的大將王輔臣,建議王爺應當馬上派人聯絡王輔臣共同起事,如此西北可定。
“當年李自成自襄陽入西安,西北之地數月遂平,東渡黃河沿途官民望風而降,王爺若親率我軍入陝,末將以為當能再現李自成威風。”
說這話的是總兵高啟隆,原為西軍將領,永曆朝廷封其為宜川伯。永曆逃到緬甸後因對局面徹底失望,便領所部兩千兵馬在麗江投降吳三桂。
拿李自成來比吳三桂顯然犯忌諱,但進軍西北攻取西安的好處卻是實打實的事實。
節堂內支援全力攻取西安的將領有好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