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二人都沒想到,這兵一借便將他們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成了天下人人唾罵的漢奸。
吳三桂實際也知自己不能再多想,起兵一事早就通知了麾下各大都統、總兵,且藩下兵馬都在為此事秘密準備,所謂箭在弦上由不得他不發!
當下與方光琛、從弟吳三枚、女婿胡國柱、侄兒吳應麟等人來到設在王府西南角的節堂。
節堂內一眾將領正在爭論不休。
均是近期奉命從雲南各地趕到昆明的大將。
如吳國貴、馬寶、高起隆、劉之復、張足法、王會、王屏藩、張國柱、吳之茂等。
這些人也被外界稱為平西藩下十總兵。
無一不是善戰之人。
“王爺來了!”
最先看到吳三桂進來的是張國柱。
此人原是明朝副將,隸屬明東平伯劉澤清部,順治二年在海上率部降清,因其善於水戰便從尚可喜平定廣東,渡海收復瓊州,並在瓊州大敗鄭成功部將黃梧,又與總兵南一魁在南寧大敗明晉王李定國,官至雲南提督。
是在場諸將中獲清廷授予軍職最高之人。
也是清廷安插在雲南的重要“釘子”。
可惜清廷千算萬算沒算到,張國柱在知道吳三桂有意起兵反清後,竟在第一時間來到平西王府向吳三桂表示忠心與支援,願以麾下三千嫡系兵馬全力支援王爺北伐燕京,恢復衣冠。
因此關於起兵後諸將待遇這一塊,方光琛就建議吳三桂封張國柱為定遠將軍,授公爵。
“參見王爺!”
一眾剛才還爭的面紅耳赤的將領“嘩嘩”跪下向吳三桂行禮。
“都起來,都起來。”
看著屋內跪了一地的大將們,吳三桂心中不由澎湃,示意眾人起身說話。
自個則走到屋中搭設的山河形勢圖前沉吟不語。
方光琛代表吳三桂問眾人關於起兵後的進軍路線可擬定出方案。
“王爺,方先生!”
開口說話的是吳國貴,其說眼下眾人議了三條路線,但每條路線各有優劣也各有支持者,因而一時難定。
“哪三條,說說看。”
說話間,吳三桂面色下意識一肅。
“是,王爺。”
吳國貴忙將三條路線說了。
一是出雲貴後直取湖南,佔領長沙、岳陽、常德等重鎮後主力進逼武昌,取得武昌後立即渡江由荊襄方向入河南直取燕京。
“若武昌不能速克,便由一二大將領軍沿江而上,自荊州江面過江。”
待吳國貴說完,張國柱補充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