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大將軍、康親王傑書聞報明軍夜襲後大吃一驚,旋即下令各部嚴守防線,無論何人膽敢擅自撤離防區即軍法處置。
然而明軍的進展實在太快,未等戈什哈們去各營傳達大將軍王的軍令,清軍前沿的第一道防線幾乎是同一時間火光沖天,銃聲大作,之後喊殺之聲迅速由第一道防線向第二道防線蔓延。
遠處荊州城牆上也是燈火通明,隱隱有無數人馬打著火把從城中開出。
這意味明軍此次的夜襲並非簡單襲擾清軍,而是要與圍困荊州長達數月的清軍做最後的較量。
大營中的八旗將領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都驚訝於明軍哪來膽量敢出城作戰的。
各方面的情報都顯示城中明軍可戰兵力最多五六千人,就算明軍動員城中青壯參戰,憑藉高大的城牆堅守可以,出城與清軍野戰不是拿雞蛋撞石頭麼。
要知道城外的清軍雖然調走一些到後方圍剿流民恢復交通線,也因極寒天氣大量減員,但八旗和綠營加在一起仍有近五萬之眾,還有精心修築的三道防線可依,哪怕第一道防線因為明軍的突然襲擊瓦解,第二道防線也有足夠的時間反應,因此大營中的八旗將領雖然吃驚於明軍夜襲,卻都沒來由的鬆了口氣。
不少人認為或許僵持數月的局面能在今天打破。
固山貝勒董額摩拳擦掌向侄子請戰,要求由他帶領八旗將士出營參戰,同前線綠營配合將出城的明軍絞殺乾淨。
這是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不過也可能是一直認為前兩次的兵敗非戰之過,而是城內明軍太狡猾。
“王爺,末將願出戰!”
“末將定將那尼堪賊首的腦袋獻給王爺!”
“”
諸將也是紛紛請戰,滿洲正白旗的副都統阿密達甚至提出可乘明軍出城混亂之際,派一支精兵悄然摸過去一舉奪取城門。
另一滿洲副都統圖爾格也是不甘示弱,昂首向康親王請戰。
見諸將求戰心切,傑書自是心中高興,他雖然沒有領軍作戰經驗,但也知敵我實力對比懸殊,明軍此刻出城作戰是揚長棄短的做法。
雖然夜襲可以打清軍一個措手不及,但只要第二道防線能將明軍拖住,趁機出動八旗精銳奪取城門的成功機率很大。
想到破局的機會就在眼前,年輕的帽子王頓時心動,當下便讓阿密達組織漢軍八旗奪門。
並無出動滿洲子弟的意思。
這是骨子裡繼承了父輩們的“優良傳統”——不到萬不得已是堅絕不動用滿洲子弟。
畢竟,國本太少。
大營裡真滿除了圖爾格整頓的2000子弟,就是傑書自個帶來的衛隊,合一塊也不過2400多人。
趁亂奪門的成功機會是很大,但犧牲肯定也不小,有現成漢軍可用,傑書當然不會直接出動國本參戰。
見康親王不讓自己率部參戰,圖爾格頓時一臉失望,十分羨慕的看著阿密達同漢軍正藍旗副都統高進庫商量奪門的事。
最終決定從高部抽調三個牛錄,從參領左元蔭部抽一個牛錄,計1400名披甲漢八旗兵由阿密達親自指揮奪門。
為激勵漢軍將士奮勇奪門,傑書更是許下破城之後參戰將士皆授一個前程的獎勵。
只當四個牛錄的漢軍剛剛召集起來,第二道防線就全線火光四起,之後在一眾八旗將領呆若木雞的目光中,第二道防線如同潰堤般迅速瓦解。
崩潰的速度甚至比第一道防線還要快!
傑書難以置信,因為第二道防線駐防的都是綠營精銳。
有湖廣提督董學禮的標兵三營,有湖廣總督的督標三營,還有援剿總兵劉澤洪部,這些都是湖廣綠營最能打的兵馬,全線各營足有兩萬餘人,又有充足的時間反應,怎麼就如此迅速的崩潰了呢。
傑書想不通,其他人更想不通。
肉眼可見的是在明軍的追擊下,無數潰兵正往後方湧了過來,有慌不擇路湧向八旗大營尋求“庇護”的,也有直接往其它地方跑的。
如果此時能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往其它地方跑的營兵似乎建制一點也不紊亂,甚至看著都不像喪家之犬般,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轉移”。
湖廣總督標營副將汪大元的部隊在“轉移”過程中不僅做到了沒有一個士兵掉隊,還跟搬家似的攜帶了不少軍械物資。
望著身後已被明軍攻佔的防區,馬上的汪大元很是難過的嘆了口氣。
後面過來的參將林某見狀,以為副將大人是擔心康親王的安危,不由說道:“這會去救王爺還不遲。”
“救王爺?”
汪副將錯愕的看了眼林參將,“為什麼要救王爺?他王爺死活幹我們吊事!”